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盛岳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134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属于交通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它解决了乘客上下车时,易被淋雨或阳光暴晒等技术问题。本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包括主转轴、转门和门框架,门框架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主转轴,主转轴上均固定有连接架,连接架上均固定有连接杆,转门上端均固定有转接板和滑动安装块,转接板的末端与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中一侧的转门上端固定有转轴架,门框架侧面固定有门前架,门前架与转轴架之间设置有折叠棚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转轴架与折叠棚组件配合,转门提供折叠棚组件张合的动力,折叠棚组件随转门的开合进行张合,避免乘客上下车时,淋雨或暴晒,占用空间小,避免公交车行驶时形成阻力,折叠棚组件可直接改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设备相关
,涉及一种公交车门,具体是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
技术介绍
公交车,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座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市政设施的完善,公共汽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大众运输工具。城市人口和地域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要求公共交通企业投入更多的客车。公交车大多是为了满足基层人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价格低廉,绿色出行,为百姓上班族创建了良好的交通工具。虽然公交站台越来越多地采用雨棚式结构,可以为候车的人们提供挡风遮雨的地方,但由于公交车无法与站台无缝对接,雨天乘坐公交车,在上下车的时候必须将雨伞收起,这时在公交车的门口没有任何遮挡的物体,最容易被雨淋,也很容易滑倒。而现有的公交鲜有遮雨棚,现有的大多遮雨棚都需要额外提供动力,外加控制电路,不方便,成本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公交车门开门或关门时,使折叠棚随着车门张合,避免淋雨或暴晒,可直接改装,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包括主转轴、转门和门框架,所述门框架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主转轴,主转轴上均固定有连接架,连接架上均固定有连接杆,转门上端均固定有转接板和滑动安装块,转接板的末端与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中一侧的转门上端固定有转轴架,门框架侧面固定有门前架,门前架与转轴架之间设置有折叠棚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两个主转轴向内转动,带动连接架向内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杆向内转动,从而拉动转接板,使得滑动安装块沿着门框架移动,继而使得两个转门打开,与转门原来的位置呈垂直,转门带动转轴架移动,继而拉开折叠棚组件,用于遮挡雨水或强光。所述门前架的中部固定有转动轴,转动轴竖直向下伸出门前架,转轴架与转门呈垂直设置。采用以上机构,折叠棚组件围绕转轴架旋转打开。所述门框架内部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切面呈T字型,滑动安装块上端均转动设置有滑动轮,滑动轮均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部。采用以上机构,转门打开或闭合时,滑动轮在滑动槽的内部滑动,限定转门打开或闭合的行走路线。所述折叠棚组件包括张合板一、张合板二和张合板三,张合板三固定在门前架下端,且转动轴贯穿张合板三的一端,张合板二的一端转动设置在转动轴上,张合板二位于张合板三下方,张合板二和张合板三之间设置有大折板,张合板一的一端转动连接张合板二的另一端,张合板一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转轴架上,张合板一位于张合板二下方,张合板一和张合板二之间设置有小折板。采用以上机构,转轴架随着转门打开,带动张合板一围绕张合板二的一端转动,打开小折板,同时张合板一拉动张合板二,使得张合板二围绕转动轴转动,打开大折板。所述张合板三的下端固定有下连板二,张合板二的上端固定有上连板二,上连板二与下连板二的位置等高,大折板的一侧固定在下连板二上,大折板的另一侧固定在上连板二上。采用以上机构,在转门闭合时,大折板折合在上连板二与下连板二之间,在转门打开时,上连板二拉动大折板展开。所述张合板二的下端固定有下连板一,张合板一的上端固定有上连板一,上连板一与下连板一的位置等高,小折板的一侧固定在上连板一上,小折板的另一侧固定在下连板一上。采用以上机构,在转门闭合时,小折板折合在上连板一和下连板一之间,在转门打开时,上连板一拉动小折板展开。所述大折板的外弧边低于大折板的内弧边,小折板的外弧边高于小折板的内弧边。采用以上机构,当雨水落在大折板或小折板上时,雨水向外流出,避免流向门内。所述张合板三的一端上侧固定有回弹拉绳盒,回弹拉绳盒内部设置有可回弹的回拉绳,上连板二的侧端固定有回拉杆,回拉绳的末端连接在回拉杆上。采用以上机构,在转门打开时,张合板一拉动张合板二打开,带动回拉杆拉开,即将回拉绳从回弹拉绳盒内拉出,当转门闭合时,张合板一闭合,合在张合板二下侧,回拉绳回拉张合板二,使得张合板二闭合在张合板三下端,回拉绳提供回拉动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转轴架与折叠棚组件配合,通过转门提供折叠棚组件张合的动力,折叠棚组件随着转门的开合进行张合,避免乘客上下车时,淋雨或暴晒,也不会在公交车行驶时,形成阻力,折叠棚组件也可以在现有公交车上改装,方便实用,成本低。2.在公交车行驶时,大折板折合在上连板二与下连板二之间,小折板折合在上连板一和下连板一之间,所占空间小,可以避免阻力或碰撞。3.大折板的外弧边低于大折板的内弧边,小折板的外弧边高于小折板的内弧边,当雨水落在大折板或小折板上时,雨水向外流出,避免流向门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关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开门状态的下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开门状态的上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折叠棚组件去除折叠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折叠棚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转轴;2、转门;3、门框架;4、门前架;5、连接架;6、连接杆;7、转接板;8、滑动安装块;9、转轴架;10、张合板一;10a、上连板一;11、张合板二;11a、上连板二;11b、下连板一;12、张合板三;12a、下连板二;13、回拉杆;14、回弹拉绳盒;14a、回拉绳;15、滑动槽;16、滑动轮;17、小折板;18、大折板;19、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本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包括主转轴1、转门2和门框架3,门框架3两端均转动设置有主转轴1,主转轴1上均固定有连接架5,连接架5上均固定有连接杆6,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连接,转门2上端均固定有转接板7和滑动安装块8,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连接,转接板7的末端与连接杆6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中一侧的转门2上端固定有转轴架9,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连接,门框架3侧面固定有门前架4,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方式采用螺栓连接,门前架4与转轴架9之间设置有折叠棚组件;两个主转轴1向内转动,带动连接架5向内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杆6向内转动,从而拉动转接板7,使得滑动安装块8沿着门框架3移动,继而使得两个转门2打开,与转门2原来的位置呈垂直,转门2带动转轴架9移动,继而拉开折叠棚组件,遮挡雨水或强光。门前架4中部固定有转动轴19,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方式采用螺纹连接,转动轴19竖直向下伸出门前架4,转轴架9与转门2呈垂直设置,折叠棚组件围绕转轴架9旋转打开。门框架3内部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的切面呈T字型,滑动安装块8上端均转动设置有滑动轮16,滑动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包括主转轴、转门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架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主转轴,主转轴上均固定有连接架,连接架上均固定有连接杆,转门上端均固定有转接板和滑动安装块,转接板的末端与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中一侧的转门上端固定有转轴架,门框架侧面固定有门前架,门前架与转轴架之间设置有折叠棚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包括主转轴、转门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架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主转轴,主转轴上均固定有连接架,连接架上均固定有连接杆,转门上端均固定有转接板和滑动安装块,转接板的末端与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连接,其中一侧的转门上端固定有转轴架,门框架侧面固定有门前架,门前架与转轴架之间设置有折叠棚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前架的中部固定有转动轴,转动轴竖直向下伸出门前架,转轴架与转门呈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架内部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切面呈T字型,滑动安装块上端均转动设置有滑动轮,滑动轮均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折叠棚的公交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棚组件包括张合板一、张合板二和张合板三,张合板三固定在门前架下端,且转动轴贯穿张合板三的一端,张合板二的一端转动设置在转动轴上,张合板二位于张合板三下方,张合板二和张合板三之间设置有大折板,张合板一的一端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岳
申请(专利权)人:盛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