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653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9
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包括:与壳体配合的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以及对称设置于壳体内的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其中:壳体将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两组冷凝器并列设置且由隔板隔开,两组格栅分别对应设置于两组冷凝器的底部,两个风扇为两组冷凝器单独提供散热,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在电机的带动下能够实现串联、并联或各自独立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两个独立的冷凝器能够并联或串联使用,兼容多种热泵系统,应用范围广泛;对应两个冷凝器设有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有利于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空调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热泵持续制热时,现有技术的冷凝器结霜严重,导致能效比降低,造成热泵运行性能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能够在热泵制热模式不间断的情况下完成室外冷凝器化霜,维持热泵制热。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包括:与壳体配合的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以及对称设置于壳体内的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其中:壳体将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两组冷凝器并列设置且由隔板隔开,两组格栅分别对应设置于两组冷凝器的底部,两个风扇为两组冷凝器单独提供散热,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在电机的带动下能够实现串联、并联或各自独立作业。所述的冷凝器为对称设置的两根横向冷凝管且由扁管纵向连接,该冷凝管设有管道且内部设有隔板。所述的每组格栅包括:两枚平行设置的格栅板及与二者垂直设置的格栅连杆。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整体解决了现有冷凝器制冷过程中无法及时化霜,导致制冷效率下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两组冷凝器串联及并联工况下有保证制冷性能和及时化霜的能力,能够在热泵制热模式不间断的情况下完成室外冷凝器化霜,维持热泵制热;对应两个冷凝器设有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有利于节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左侧化霜时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右侧化霜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左右两侧均化霜时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左右两侧均冷凝时的示意图;图中:第一冷凝器1、第二冷凝器2、第一风扇3、第二风扇4、前壳体5、后壳体6、第一电机7、第一格栅8、第二格栅9、第一格栅连杆10、第二电机11、第三格栅12、第四格栅13、第二格栅连杆14、第一管道~第四管道a~d、第一隔板~第六隔板e~j、扁管k。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对称设置于前壳体5和后壳体6之间的两个风扇3、4,以及两组冷凝器1、2、两组格栅和两个电机7、11,其中:两组冷凝器分别与两个风扇对应设置,两组格栅分别设置于两个风扇的底部,两个电机分别设置于两个风扇的一侧,前壳体5和后壳体6分隔出两个独立的区域,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分处于两个区域,第一风扇3用于第一冷凝器1散热,第二风扇4用于第二冷凝器2散热,第一电机7、第一组格栅的第一格栅8、第二格栅9及第一格栅连杆10各自独立控制;第二电机11、第二组格栅的第三格栅12、第四格栅13及第二格栅连杆14各自独立控制。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组格栅包括:两枚独立的第一格栅8和第二格栅9,以及与二者垂直设置的第一格栅连杆10;所述的第二组格栅包括:两枚独立的第三格栅12和第四格栅13,以及与二者垂直设置的第二格栅连杆14。如图4a所示,所述的两组冷凝器并列设置且由第一隔板e和第二个隔板f阻隔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的冷媒,防二者的制冷剂对冲,实现双区运行。所述的第一冷凝器1为对称设置的两根横向冷凝管且由扁管k纵向连接,该两根冷凝管分别设有第一管道a和第三管道c用于出水或进水,且各自内部设有第三隔板g和第五隔板i以实现三流程。所述的第二冷凝器2为对称设置的两根横向冷凝管且由扁管k纵向连接,该两根冷凝管分别设有第二管道b和第四管道d用于出水或进水,且各自内部设有第四隔板h和第六隔板j以实现三流程。如图4b所示,扁管k与水平面夹角为α,α的范围为[45°,90°],有利于扁管k及翅片排水。如图4a和图4b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上述结构的双区运行模式以及热泵制热模式。所述的双区运行模式是指: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的串联工作模式、并联工作模式,具体包括:①当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串联工作,且二者同时冷凝、同时化霜或第一冷凝器1化霜而第二冷凝器2冷凝时,冷媒从第一冷凝器1的第一管道a进液,经过三个流程从第三管道c流出,经过一节流阀后从第四管道d进入第二冷凝器2,再经过三个流程从第二管道b流出,以此实现串联;②当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并联工作,且二者同时冷凝、同时化霜或第一冷凝器1冷凝而第二冷凝器2化霜时,冷媒分别从第一冷凝器1的第一管道a和第二冷凝器2的第二管道b单独进液,经过三个流程从第三管道c和第四管道d流出,冷媒汇聚后一同流出,实现并联,其中:针对第一冷凝器:i)冷媒从第一冷凝器1的第一管道a进入,由于第三隔板g的存在,冷媒只能经过冷凝器左侧的扁管往下流,ii)由于第五隔板i的存在,冷媒只能经过冷凝器中部的扁管往上流,iii)由于第一隔板e的存在,冷媒最终经过冷凝器右侧的扁管往下流,随后冷媒从第三管道c流出;针对第二冷凝器:i),冷媒从第二冷凝器2的第二管道b进入,由于第四隔板h的存在,冷媒只能经过冷凝器左侧的扁管往下流,ii)由于第六隔板j的存在,冷媒只能经过冷凝器中部的扁管往上流,iii)由于第一隔板e的存在,冷媒最终经过冷凝器右侧的扁管往下流,随后冷媒从第四管道d流出。所述的热泵制热模式是指:两组冷凝器同时为热泵制热或单侧制热,单侧化霜,待一侧化霜完成则继续为热泵制热,另一侧则转为化霜模式,从而实现热泵制热模式不间断,具体包括:①当第一冷凝器1进行化霜且第二冷凝器2进行冷凝时,第一电机7控制第一格栅8开启,第一格栅8通过第一格栅连杆10带动第二格栅9开启,实现化霜,如图5所示;②当第二冷凝器2进行化霜且第一冷凝器1进行冷凝时,第二电机11控制第三格栅12开启,第三格栅12通过第二格栅连杆14带动第四格栅13开启,实现化霜,如图6所示;③当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同时开启化霜时,第一格栅8、第二格栅9、第三格栅12和第四格栅13均打开,如图7所示;④当第一冷凝器1和第二冷凝器2同时进行冷凝时,第一格栅8、第二格栅9、第三格栅12和第四格栅13均关闭,如图8所示。冷凝器冷凝时,流程越多越有利,而冷凝器化霜时,流程越少越有利,综合考虑冷凝器冷凝及化霜的效果,三流程能最大化其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能够实现不间断的制冷工况,及时化霜,制冷效率提升。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专利技术之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壳体配合的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以及对称设置于壳体内的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其中:壳体将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两组冷凝器并列设置且由隔板隔开,两组格栅分别对应设置于两组冷凝器的底部,两个风扇为两组冷凝器单独提供散热,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在电机的带动下能够实现串联、并联或各自独立作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壳体配合的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以及对称设置于壳体内的两个独立控制的风扇,其中:壳体将空间分隔为两个区域,两组冷凝器并列设置且由隔板隔开,两组格栅分别对应设置于两组冷凝器的底部,两个风扇为两组冷凝器单独提供散热,两组冷凝器和两组格栅在电机的带动下能够实现串联、并联或各自独立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冷凝器为对称设置的两根横向冷凝管且由扁管纵向连接,该冷凝管设有管道且内部设有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每组格栅包括:两枚平行设置的格栅板及与二者垂直设置的格栅连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扁管与水平面夹角为[45°,9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兼容冷凝管制冷及化霜的结构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区运行模式以及热泵制热模式,其中:双区运行模式是指: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串联工作模式、并联工作模式;热泵制热模式是指:两组冷凝器同时为热泵制热或单侧制热,单侧化霜,待一侧化霜完成则继续为热泵制热,另一侧则转为化霜模式,从而实现热泵制热模式不间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区运行模式具体包括:
①当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串联工作,且二者同时冷凝、同时化霜或第一冷凝器化霜而第二冷凝器冷凝时,冷媒从第一冷凝器的第一管道进液,经过三个流程从第三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潘杰诚余兆开吴铎瞿晓华穆景阳
申请(专利权)人: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