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702146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开口箭的叶为提取原料,采用醇提获得浸膏,浸膏再经有机溶剂萃取和柱色谱分离得到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1‑9均为甾体类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4为强心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3、5、6、7为螺甾烷型甾体皂苷或皂苷元,化合物8和9为呋甾烷型甾体皂苷。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初步揭示了开口箭抗菌活性的物质基础,对进一步设计和开发抗菌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然化合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开口箭(Campylandrachinensis)为天门冬科开口箭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白喉、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等。特别是在神农架林区,干燥的开口箭的根及根茎切片常被用作泡水凉茶材料大量出售,对咽喉炎、喉头肿痛、口舌生疮、牙齿痛、嗓子疼、消炎散火有特效。民间常以开口箭的根及根茎入药,但其根及根茎的获得主要依靠挖掘野生开口箭资源,叶子往往被丢弃。根及根茎的无节制挖掘对多年生的开口箭资源造成了毁灭性地破坏,目前在其主产区,即秦巴山区及神农架林区,野生开口箭资源已明显减少,妨碍了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药用价值开发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给出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该类化合物首次从开口箭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分离,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包括以下式中的化合物:一种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包括:以开口箭的叶为提取原料,采用醇提获得浸膏,浸膏再经有机溶剂萃取、柱色谱分离得到甾体类化合物。可选的,采用醇提获得浸膏包括:以料液比1:10(g/mL)的比例加入甲醇,55℃热回流提取4次,每次5h,过滤后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开口箭叶甲醇提取物浸膏。可选的,所述的有机溶剂萃取包括:浸膏混悬于水中,然后依次用溶剂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进行萃取(v/v,1:1),每种溶剂反复萃取3次,合并各层萃取液,获取二氯甲烷层组分和正丁醇层组分。可选的,所述的柱色谱分离包括:正相硅胶柱色谱法对二氯甲烷层组分进行粗分,以二氯甲烷-甲醇-水体系为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二氯甲烷-甲醇-水梯度洗脱的体积比依次为50:1:0→40:1:0→30:1:0→20:1:0→15:1:0→10:1:0→8:1:0.1→6:1:0.1→4:1:0.1→3:1:0.1→2:1:0.1,洗脱液每500mL收集一次;梯度洗脱下来的各流分经薄层硅胶板显色分离得到15个组分,按流动相方向依次组分名称分别为C1~C15;组分C4依次经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化合物7;组分C5经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化合物6;正丁醇层组分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二氯甲烷-甲醇-水梯度洗脱的体积比依次为20:1:0→15:1:0→10:1:0→8:1:0.1→6:1:0.1→5:1:0.1→4:1:0.1→3:1:0.1→2:1:0.1→1:1:0.1,按流出顺序,合并相同流分得到9个组分分别为B1~B9;组分B2经反相ODS柱色谱分离得化合物4;组分B3经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纯化得化合物1;组分B7经反复反相ODS柱色谱得化合物9;组分B8经反复反相ODS柱色谱得到化合物2和化合物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抗菌药和/或杀菌剂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治疗由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引起疾病药物的应用。一种杀菌剂,所述的杀菌剂包含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任一甾体类化合物。一种抗菌剂,所述的抗菌剂包含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任一甾体类化合物。一种杀菌或抗菌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任一甾体类化合物进行。本专利技术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开口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开口箭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9均为甾体类成分,其中化合物1和4为强心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3、5、6、7为螺甾烷型甾体皂苷或皂苷元,化合物8和9为呋甾烷型甾体皂苷。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本专利技术初步揭示了开口箭抗菌活性的物质基础,对进一步设计和开发抗菌新药具有重要意义。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开口箭叶中化合物1-9的分离流程;图2为化合物1的1H-NMR谱图(500MHz);图3为化合物1的13C-NMR谱图(125MHz);图4为化合物1的DEPT135谱图(125MHz);图5为化合物1的COSY谱图(500MHz);图6为化合物1的HSQC谱图(500MHz);图7为化合物1的HMBC谱图(500MHz);图8为化合物1的NOESY谱图(500MHz);图9为化合物1的红外谱图;图10为化合物1的高分辨质谱图;图11为化合物2的1H-NMR谱图I(500MHz);图12为化合物2的1H-NMR谱图II(500MHz);图13为化合物2的13C-NMR谱图(125MHz);图14为化合物2的COSY谱图(500MHz);图15为化合物2的HSQC谱图(500MHz);图16为化合物2的HMBC谱图(500MHz);图17为化合物2的NOESY谱图(500MHz);图18为化合物2的红外谱图;图19为化合物2的高分辨质谱图;图20为化合物3的1H-NMR谱图(500MHz);图21为化合物3的13C-NMR谱图(125MHz);图22为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抑制活性的对数曲线方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验研究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更加详细的描述,以下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均为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常用品,且如无特殊说明,溶剂之间的比例关系均以体积比计;溶液的浓度均为体积浓度;下述实验中进行各组分的分离,如无特殊说明,各个组分的名称均按照流出顺序、流动相流动顺序或分离的前后顺序命名;如无特殊说明,以下采用的分离实验方法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实验方法。一、术语解释:S.aureusStaphylococcus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B.subtilisBacillus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E.coliEscherichiacoli大肠埃希氏菌;P.aeruginosaPseudomonas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杆菌;C.albicansCandidaAlbicans白色念珠菌;DMSODimethylsulfoxide二甲基亚砜;TLCThi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式中的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甾体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式中的化合物:





2.一种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包括:
以开口箭的叶为提取原料,采用醇提获得浸膏,浸膏再经有机溶剂萃取和柱色谱分离得到甾体类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醇提获得浸膏包括:以料液比1:10(g/mL)的比例加入甲醇,55℃热回流提取4次,每次5h,过滤后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开口箭叶甲醇提取物浸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萃取包括:浸膏混悬于水中,然后依次用溶剂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进行萃取(v/v,1:1),每种溶剂反复萃取3次,合并各层萃取液,获取二氯甲烷层组分和正丁醇层组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色谱分离包括:
正相硅胶柱色谱法对二氯甲烷层组分进行粗分,以二氯甲烷-甲醇-水体系为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二氯甲烷-甲醇-水梯度洗脱的体积比依次为50:1:0→40:1:0→30:1:0→20:1:0→15:1:0→10:1:0→8:1:0.1→6:1:0.1→4:1:0.1→3:1:0.1→2:1:0.1,洗脱液每500mL收集一次;梯度洗脱下来的各流分经薄层硅胶板显色分离得到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喜涛高锦明谢锦艳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