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739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和线充电设备,所述线圈的外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外线圈四股并行绕设,内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内线圈两股并行绕设,使得外线圈充分利用外围空间,内线圈和外线圈的电流分布更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感应线圈的交流电阻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运用无线充电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发展。而在众多智能设备之中,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设备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产品。目前,无线充电器为其中重要的无线充电产品设备。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受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厂家青睐。然而,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的能量传输用的线圈部分,由于线圈在无线充电时有电阻的损耗,造成降低传输效率的风险,并增加发热量。因而如何提高线圈性能是无线充电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其中,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端的线圈的传输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圈和设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效率高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一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二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外圈部和所述第二外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内圈部和所述第二内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串联。优选的,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尾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优选的,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位于内周部最内侧的第n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n匝内线圈的尾端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通过出线段相连,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的径向延伸。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尾端与第二匝内线圈的首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通过跨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与所述第一线端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由内至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部分第一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首端通过跨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还包括位于外周部最外侧的第m匝外线圈,所述第m匝外线圈的第一圈部的尾端与所述第二线端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内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外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优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至少一匝内线圈包括至少一个交叉部,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中,所述第一外圈部开设有让位部,所述第一内圈部的弯折部穿过所述让位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在所述交叉部的左右两端,更换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由外至内的排布顺序。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交叉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交叉部相对叠设,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交叉部中的弯折部交叉设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线圈和线充电设备,所述线圈的外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外线圈四股并行(第一圈部或第二圈部)绕设,内周部以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中叠设的多匝内线圈两股并行(第一内圈部和第一外圈部或者第二内圈部和第二外圈部)绕设,使得外线圈充分利用外围空间,内线圈和外线圈的电流分布更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感应线圈的交流电阻更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线圈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附图说明:线圈100;第一线端1;第二线端2;绕线组3;第一平面绕组T3;第一匝外线圈To31;第二匝外线圈To32;第m匝外线圈To3m;第一匝内线圈Ti31;第二内外线圈Ti32;第n匝内线圈Ti3n;第一圈部c1;第一外圈部a1;第一内圈部b1;第二平面绕组B3;第一匝外线圈Bo31;第二匝外线圈Bo32;第m匝外线圈Bo3m;第一匝内线圈Bi31;第二内外线圈Bi32;第n匝内线圈Bi3n;第二圈部c2;第二内圈部a2;第二内圈部c2;出线段4;切槽5;跨接部6;让位部7;连接部8;过孔9;交叉部M;弯折部N。【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100。所述线圈100包括第一线端1、第二线端2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1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2的绕线组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端1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入端口。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一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n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二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n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外圈部和所述第二外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内圈部和所述第二内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串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和第二平面绕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一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包括相邻的外周部和内周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周部包括至少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四股第二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至少包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
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外圈部和所述第二外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内圈部和所述第二内圈部相对叠设;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串联,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部分尾端相对且通过连接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位于内周部最内侧的第n匝内线圈,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外线圈包括外周部中最内侧的第一匝外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线圈包括内周部最外侧的第一匝内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内线圈的首端与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n匝内线圈的尾端与所述第一匝外线圈的首端通过出线段相连,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内周部的径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内线圈还包括由外至内与所述第一匝内线圈相邻的第二匝内线圈,所述第一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军蒋革刘毛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