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通气装置,能够提高变速器或分动器或者后差动装置周边的空间效率。通气装置设置于将发动机(驱动源)(2)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器(3)或分动器及螺旋桨轴(4)传递至后差动装置(5)的车辆(1)的所述后差动装置(5),将所述通气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后差动装置(5)的壳体(23)内,形成与所述壳体(23)内连通的通气室(S),并且在所述螺旋桨轴(4)形成呼吸口(16b),经由所述呼吸口(16b)与所述螺旋桨轴(4)的空心部及所述通气室(S)使所述壳体(23)内与大气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通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通气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车身的前部配置有驱动源即发动机的后轮驱动车辆(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ontenginereardrive,FR)车)中,发动机的旋转动力是经由变速器(transmission)或分动器(transfer)及螺旋桨轴(propellershaft)传递至后差动装置(differentialdevice)。且说,在变速器或分动器及后差动装置中,伴随着车辆的行驶,壳体内的温度会上升。当如上所述壳体内的温度上升时,内部的空气会膨胀,因而壳体的内压上升。并且,如果反之壳体内的温度下降,则壳体的内压下降。因此,在壳体,设置有用于进行所述壳体内的通气的通气装置。在这种通气装置中,有分置型的通气装置,其是将形成有呼吸口的通气箱(breatherbox)分体地设置于壳体的外部,将壳体与通气箱经由通气导管(breatherpipe)或通气管件(breathertube)连通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1-20589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36473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3-1085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分置型的通气装置中,需要在搭载于车辆的其它构成零件与通气箱之间确保规定的余隙(clearance),因此存在空间效率变差的问题。本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通气装置,能够提高变速器或分动器或者后差动装置周边的空间效率。[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技术的特征在于,通气装置设置于将驱动源2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器3或分动器及螺旋桨轴4传递至后差动装置5的车辆1的所述变速器3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5,将所述通气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变速器3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5的壳体23内,形成与所述壳体23内连通的通气室S,并且在所述螺旋桨轴4形成呼吸口16b,经由所述呼吸口16b与所述螺旋桨轴4的空心部及所述通气室S使所述壳体23内与大气连通。根据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构成,即,使形成于后差动装置等的壳体内的通气室经由螺旋桨轴的空心部及形成于螺旋桨轴的呼吸口而与大气连通,所以不需要分体的通气箱。因此,后差动装置等的壳体周边的空间效率得以提高。在所述通气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螺旋桨轴4的空心大径部的比所述呼吸口16b更靠所述通气室S侧的部位形成排出口16c。根据所述构成,从呼吸口向螺旋桨轴的空心部流入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积存于螺旋桨轴的空心部而形成的水,借由螺旋桨轴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朝径向外方飞散而从排出口排出至螺旋桨轴外。因此,不会产生水进入至壳体内的通气室的问题。并且,也可以在所述螺旋桨轴4的空心大径部的比所述排出口16c更靠所述通气室S侧的部位,配置只允许空气通过的过滤器(filter)22。根据所述构成,外部空气中所含的水分被过滤器去除,因此可防止水渗入至壳体内。并且,在所述通气装置中,也可以在与所述螺旋桨轴4连结而收容于所述壳体23内的旋转轴9,在轴方向上穿设贯通孔9a,经由所述贯通孔9a及与所述贯通孔9a连接的通气导管35,使所述通气室S与所述螺旋桨轴4的空心部连通。根据所述构成,能够使形成于壳体内的通气室与大气经由螺旋桨轴的空心部、旋转轴的贯通孔及通气导管而连通,因此可确保空气在壳体与大气之间出入的通气功能(呼吸功能)。并且,在所述构成中,也可以利用具有回转接头(swiveljoint)功能的油封(oilseal)36,将所述旋转轴9的所述贯通孔9a与所述通气导管35加以连接。根据所述构成,能够经由油封,将旋转的旋转轴的贯通孔与固定于静止侧的通气导管加以气密连接。[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变速器或分动器或者后差动装置周边的空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本技术的通气装置的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是包括本技术的通气装置的车辆的螺旋桨轴及后差动装置的断裂侧视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详细图。图4是图3的B-B线截面图。图5是图3的C-C线截面图。图6是图2的D部放大详细图。[符号的说明]1:车辆2:发动机(驱动源)3:变速器4:螺旋桨轴5:后差动装置9:后差动装置的输入轴(旋转轴)16:轭架16A:轭架的凸缘部16a:轭架的圆孔16b:轭架的呼吸口16c:轭架的排出口22:过滤器23:后差动装置的壳体23A:壳体的隔壁23a:壳体的连通孔27、28:导管29:管件35:通气导管36:油封S:通气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本技术的通气装置的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构成的平面图,包括所述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车辆1是在车身前部(图1的左端部)配置有驱动源即发动机2的后轮驱动车辆(FR车)。在所述车辆1中,发动机2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器3及螺旋桨轴4而传递至后差动装置(差动装置)5。在从所述变速器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输出轴3a,经由万向接头(universaljoint)6连结着在车辆前后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螺旋桨轴4的前端,螺旋桨轴4的后端经由万向接头7与输出轴8连结。并且,在输出轴8,通过凸缘10、凸缘11而连结着后差动装置5的输入轴9。所述后差动装置5是对从输入轴9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分配而输出至左右的车轴12的装置,在左右的车轴12的各外端部分别安装有左右的后轮13。其次,以下,基于图2~图6,说明设置于后差动装置5的通气装置的构成及作用。图2是包括本技术的通气装置的车辆的螺旋桨轴及后差动装置的断裂侧视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详细图,图4是图3的B-B线截面图,图5是图3的C-C线截面图,图6是图2的D部放大详细图。如图2所示,螺旋桨轴4将其长度方向中间部,通过中心支座(centersupport)14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未图示的车身。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万向接头15的实心轴状的轭架(yoke)16经由轴承(滚珠轴承(ballbearing))17及环状的橡胶减震器(gumdamper)18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中心支座14,中心支座14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通过如上所述将螺旋桨轴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经由中心支座1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车身,而将所述螺旋桨轴4的振动控制得较小。此外,如图3所示,在一体形成于轭架16的后端部的凸缘部16A的外周,结合着大径的导管19的前端部,在轭架16的后端部的轴中心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通气装置,设置于将驱动源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器或分动器及螺旋桨轴传递至后差动装置的车辆的所述变速器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所述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n构成为在所述变速器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的壳体内,形成与所述壳体内连通的通气室,并且在所述螺旋桨轴形成呼吸口,经由所述呼吸口与所述螺旋桨轴的空心部及所述通气室使所述壳体内与大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4 JP 2019-0977481.一种车辆的通气装置,设置于将驱动源的旋转动力经由变速器或分动器及螺旋桨轴传递至后差动装置的车辆的所述变速器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所述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所述变速器或所述分动器和/或所述后差动装置的壳体内,形成与所述壳体内连通的通气室,并且在所述螺旋桨轴形成呼吸口,经由所述呼吸口与所述螺旋桨轴的空心部及所述通气室使所述壳体内与大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螺旋桨轴的空心大径部的比所述呼吸口更靠所述通气室侧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园田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