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4192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和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其中,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腔体的第一溶气罐、第一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喷射管;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第二腔体的第二溶气罐、第二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喷射管;所述第一喷射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以解决现有的曝气装置形成的气泡较大或者无压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曝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曝气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为增加水中的氧含量,通常是采用曝气的方式。现有的一种曝气装置是利用鼓风机将空气通过曝气管输送到水中,再以气泡形式弥散逸出,在气液界面把氧气溶入水中,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而现有的曝气管大都是在曝气管两侧开孔径为毫米或厘米级的小孔,曝气时气体从两侧小孔喷出,实现充氧和水力扰动的目的;但是曝气管的气孔孔径较大,形成的气泡也较大,难以实现微纳米级的气泡,不利于氧在水中的传质。现有的另一种曝气装置是采用水汽混合泵将水汽混合液泵入至水汽混合压力罐内,再在水汽混合压力罐的出口处安装微纳米曝气头,以实现工程意义上的微纳米气泡,但是此种曝气装置的产生的微纳米气泡出水基本无压力,释氧过程只能依靠扩散和水体动力,而且微纳米曝气头极易损坏,需频繁更换,大大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曝气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曝气装置形成的气泡较大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和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其中,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腔体的第一溶气罐、第一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的一第一进气管、一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喷射管;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腔体的第二溶气罐、第二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的一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喷射管;所述第一喷射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为磁性压力塞,所述第一溶气罐和第二溶气罐为非磁性材料制成的刚性罐体,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的活塞头都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材料层、橡胶层和第二磁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溶气罐和第二溶气罐的外壁上都设置有第一霍尔传感器、第二霍尔传感器和第三霍尔传感器,第一溶气罐上的第一、第二、第三霍尔传感器与第一驱动件信号连接,第二溶气罐上的第一、第二、第三霍尔传感器与第二驱动件信号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霍尔传感器位于第一溶气罐或第二溶气罐体量的0%处,第二霍尔传感器位于第一溶气罐或第二溶气罐体量的96%处,第三霍尔传感器位于第一溶气罐或第二溶气罐体量的100%处。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均为直流无刷电机,其通过齿轮传动副驱动各自对应的第一、第二活塞进行往复运动。优选的,所述第一溶气罐和第二溶气罐上分别安装有一压力表,以分别监测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水气混合液的压力。本技术提供的曝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本实施例提供的曝气装置先将空气和水在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内进行混合加压,再喷射于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内进行均匀混合及二次加压,最后再喷射于水中骤然降至常压,从而可形成气泡直径在100μm以下的微小气泡,有利于氧在水中的传质,而且排出的水汽混合体具有一定压力,能够通过第二溶气罐的第二喷射管直接对水底污泥吹扫释氧,对水底污泥、污染缺氧水体的净化作用更加有效。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曝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曝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第一压力溶气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曝气装置,该曝气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溶气装置1和第二压力溶气装置2。其中,第一压力溶气装置1包括第一溶气罐10、第一活塞11和第一驱动件12。该第一溶气罐10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且一端开口的第一腔体100,为便于描述,将该第一腔体100的封闭端定义为前端,开口端定义为后端。第一活塞11具有与第一溶气罐10的第一腔体100相配合设置的第一活塞头110以及连接第一活塞头110的第一活塞轴111,第一驱动件12驱动连接于第一活塞轴111,并驱动该第一活塞头110在第一腔体100内做往复运动。第一溶气罐10上还安装有第一进气管13、第一进水管14和第一喷射管15,第一进气管13、第一进水管14和第一喷射管15均与第一腔体100连通设置,且第一进气管13、第一进水管14和第一喷射管15与第一腔体100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活塞11下止点的前端。这里所说的第一活塞11的下止点是指第一活塞运行到第一腔体100最深处的位置。第一进气管13、第一进水管14和第一喷射管15上均分别安装有一第一进气阀130、第一进水阀140和第一喷射阀150。第二压力溶气装置2包括第二溶气罐20、第二活塞21和第二驱动件22。该第二溶气罐20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且一端开口的第二腔体200,为便于描述,将该第二腔体200的封闭端定义为前端,开口端定义为后端。第二活塞21具有与第二溶气罐20的第二腔体200相配合设置的第二活塞头210以及连接第二活塞头210的第二活塞轴211,第二驱动件22驱动连接于第二活塞轴211,并驱动该第二活塞头210在第一腔体200内做往复运动。第二溶气罐20上还安装有第二进气管23和第二喷射管24,第二进气管23、和第二喷射管24均与第二腔体200连通设置,且第二进气管23和第二喷射管24与第二腔体200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活塞21下止点的前端。这里所说的第二活塞21的下止点是指第二活塞运行到第二腔体200最深处的位置。第二进气管23和第二喷射管24上均分别安装有一第二进气阀230和第二喷射阀240。上述第一溶气罐10上的第一喷射管15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溶气罐20的第二腔体200连通设置,且第一喷射管15与第二腔体200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活塞21下止点的前端。本实施例提供的曝气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1)启动第一压力溶气装置1上的第一驱动件12,以使第一活塞11的第一活塞头110往第一腔体100的后端方向运动;同时打开第一进水管14上的第一进水阀140,当进水量达到第一腔体100的工作容积的96%左右时,关闭第一进水管14上的第一进水阀140;在打开第一进气管13上的第一进气阀130,当进气量达到4%左右时,对第一驱动件12下达“停止”命令,停止第一活塞11的运动。2)对第一驱动件12下达“前进”命令,以驱动第一活塞11的第一活塞头110往第一腔体100的前端方向运动,对第一腔体100内的水气混合液进行加压操作,当水气混合液的压力达到0.4MPa左右时,对第一驱动件12下达“停止”命令,停止第一活塞11的运动。3)打开第一喷射管15上的第一喷射阀150,对第一驱动件12下达“前进”命令,以驱动第一活塞11的活塞头110继续往第一腔体100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和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其中,/n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腔体的第一溶气罐、第一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喷射管;/n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腔体的第二溶气罐、第二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喷射管;/n所述第一喷射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和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其中,
第一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腔体的第一溶气罐、第一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喷射管;
第二压力溶气装置包括具有沿一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腔体的第二溶气罐、第二活塞以及驱动该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内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溶气罐上具有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喷射管;
所述第一喷射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均为直流无刷电机,其通过齿轮传动副驱动各自对应的第一、第二活塞进行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华彭燕燕陈宙郑运鸿张有锋袁钰林洪少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