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子马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530 阅读:3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转子马达结构,包括镜头组、驱动该镜头组伸缩移动的马达及盖设于该镜头组上的上盖,该马达与该镜头组上分别设有相配合以驱动镜头组移动的螺纹结构,该上盖中间设有开孔,该镜头组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该镜头组的螺纹结构设于下端部上,该马达驱动镜头组的上端部于上盖的开孔内伸缩移动,在该伸缩运动中,该镜头组的下端部上的螺纹结构不露出上盖之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结构,尤指 一种转子内置式的马达结构。技术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马达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数码相 机产品,照相手机产品等领域。在相机上的应用,业界提出了一种镜头内置式相机马达结构,这种马达 结构包括呈中空筒状的一定子及置于该定子内的一转子,该转子同样呈中空 筒状,以将镜头组容置于该转子内,镜头组与转子的接触面形成相互配合的 螺紋结构,马达通电后驱动转子做旋转运动,而通过转子与镜头组的螺紋结 构将转子的旋转驱动转化为镜头组的直线运动,驱动镜头组伸缩移动,实现 相机的对焦功能。然,这种马达结构中,镜头组的螺紋与转子的螺紋之间的 接触面露于外界,从而导致外界的灰尘容易从该接触面进入马达内部结构中, 并掉入需要高清洁度的影像感测器上,进而影响成像清晰度,因此需加以改 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内转子马达结构。 一种内转子马达结构,包括镜头组、驱动该镜头组伸缩移动的马达及盖 设于该镜头组上的上盖,该马达与该镜头组上分别设有相配合以驱动镜头组 移动的螺纹结构,该上盖中间设有开孔,该镜头组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该 镜头组的螺紋结构设于下端部上,该马达驱动镜头组的上端部于上盖的开孔 内伸缩移动,在该伸缩运动中,该镜头组的下端部上的螺紋结构不露出上盖 之外。一种内转子马达结构,包括镜头座、设于镜头座内的定子、设于定子内 的转子、设于转子内的镜头组及将所述定子与转子固定于镜头座内的上盖,该转子与该镜头组上分别设有相配合以驱动镜头组移动的螺紋结构,该镜头 组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该上端部沿纵向设有沟槽,该上盖中间设有与所述 上端部大小相当的开孔,该上盖于所述开孔的边缘突伸有与所述沟槽相匹配 的导引部,该镜头组的螺紋结构设于该下端部上,在转子与上述导引部的作 用下,该镜头组的上端部沿上盖的开孔作直线伸缩移动,而该镜头组的下端 部保持在该镜头座与上盖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内转子马达结构中,由于该镜头组上设有上盖, 且该镜头组上的螺紋结构不露出上盖之外,可防止外界灰尘进入马达内部结 构中,并掉入马达结构中的影像感测器上,从而可保持影像感测器的清洁度, 提高成像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马达结构的立体组装图。图3为图2所示马达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马达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 内转子马达结构包括一镜头座IO (如图2所示)、 一置于该镜头座10内的马达 30 (如图3所示)、 一被该马达30驱动的镜头组50及盖设于该镜头组50上的上 盖70。该镜头座10包括一上壳座12及与该上壳座12配合的一下壳座14,该上壳 座12与下壳座14共同形成容置该马达30及镜头组50的容置空间。该上、下壳座12、 14的结构基本相同,该上、下壳座12、 14均包括一中 空圓筒状的侧壁121、 141及形成于该侧壁121、 141一端的一缺口 126、 146, 该上壳座12与下壳座14组装时,缺口 126、 146所在的两端相拼接,两缺口 126、 146相对接共同形成一穿孔18 (如图2所示)以便于马达3()与电源(图未示) 的连接 为便于上壳座12与下壳座14的结合,该上壳座12与下壳座14可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图未示)。该马达30置于该镜头座1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其为一步进马达,该马该定子32呈筒状,该定子32包括一定子线圈座321及轴向缠绕于该定子线 圈座321上的线圈322。该线圈322用于与电源电连接,该线圏座321呈环状, 其内部形成可容置转子34的柱状空间,该线圈座321的内环面设有若干极齿 323,该线圈座321的顶端即靠近上壳座12的端部向上凸设若干突起324,这些 突起324可由沖压形成,其沿柱状空间的圓周方向间隔设置,该线圈座321的 底端即靠近下壳座14的端部于其内缘向内凸设形成一环状的凸缘326,该凸缘 326与该柱状空间同心。该定子32的外径与镜头座10的内径大致相当,定子32的外环面与镜头座 IO的内壁面相接触,从而将定子32限定于镜头座10内,电源经由穿孔18与线 圈323电连接。该转子34容置于该定子32所形成的柱状空间内,其包括一圓环柱状的磁 铁环341及设于该石兹铁环341顶端的 一套环342,该石兹铁环341的底端置于该定 子32的线圈座321的凸缘326上,该套环342也呈中空圓环状,其底端向下延伸 形成一环状的卡扣部343,该卡扣部343的内径与该套环342的内径相等,且该 卡扣部343的外径与该^磁铁环341的内径大致相等,该卡扣部343卡置于该磁铁 环341内,以使该套环342与该》兹铁环341形成为一体,该套环342内壁还设有 用以驱动该镜头组50的内螺紋344。该镜头组50置于该转子34内,该镜头组50包括上端部51及下端部54,该 上端部51与该下端部54均呈圆柱状,该下端部54于其外壁上设有与套环342 内壁的内螺紋344相螺合的外螺紋544,该上端部51的外径小于该下端部54的 外径,其外壁上设有向内凹陷的若千沟槽541,这些沟槽541沿该上端部51的 圓周方向等间隔设置。该上盖70盖设于该镜头组50上,其呈环状,该上盖70中间设有一开孔71。 该上盖70的外径与该镜头座10的外径大致相等,该开孔71的直径小于该镜头 組50的下端部54的外径而略大于上端部51的外径。该上盖70上设有若干狭槽 724,这些狭槽724沿环状上盖70的圓周方向间隔设置,其与该线圈座321上的 突起324相配合,以防止该上盖70移动或脱落。该上盖70的内缘径向向内突伸 若干导引部741,这些导引部741与该镜头组50的上端部51外壁上的沟槽541 相配合,从而限制镜头组50沿圓周方向的转动,与沟槽541在镜头组50的上端 部51外壁上的分布一样,导引部741沿环状上盖70的内缘等距间隔设置,可使 镜头组50精确对位,避免晃动。该导引部741沿轴向向下适当延伸但其长度小 于该沟槽541的长度(如图3所示)。组装该内转子马达结构时,该镜头组50置于该转子34内,该镜头组50的 下端部54外壁上的外螺紋544与该转子34的套环342内壁上的内螺紋344相螺 合,该转子34容置于该定子32所形成的柱状空间内,其中该转子34的》兹铁环 341的底端置于该定子32的线圈座321的凸缘326上,该定子32则置于该下壳座 12与上壳座14相连接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该上盖70盖设于该镜头组50上, 并使该上盖70上的狭槽724与该线圈座321上的突起324相配合,该上盖70内缘 上的导引部741与该镜头组50的上端部51外壁上的沟槽541相配合。如图4所示,该内转子马达结构工作时,定子32的线圈322接通电源后, 通过线圈322与转子34的磁铁环341的磁场作用,驱动转子34绕其轴线旋转, 然后通过转子34与镜头组50相配合的螺紋结构,在该上盖70的导引部741的限 制与导引作用下,将转子34的转动转化为镜头组50的直线运动,使镜头组50 的上端部51伸缩于该上盖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转子马达结构,包括镜头组及驱动该镜头组伸缩移动的马达,该马达与该镜头组上分别设有相配合以驱动镜头组移动的螺纹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内转子马达结构还包括盖设于该镜头组上的上盖,该上盖中间设有开孔,该镜头组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该镜头组的螺纹结构设于下端部上,该马达驱动镜头组的上端部于上盖的开孔内伸缩移动,在该伸缩运动中,该镜头组的下端部上的螺纹结构不露出上盖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呈方黄晋兴施文章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