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和电动助力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502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动助力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包括动力输出轮、人力输入装置和电力输入装置,动力输出轮用于传递动力给链条齿盘,人力输入装置包括同轴穿设于动力输出轮内的人力中心轴,人力中心轴与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单向传动连接,电力输入装置包括与人力中心轴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转子轴,转子轴与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车,该电动助力车采用上述的双轴力矩电机,双轴力矩电机使用寿命长,通过人力中心轴与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单向传动连接,转子轴与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以降低动力输出轮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和电动助力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助力车
,尤其涉及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和电动助力车。
技术介绍
电动助力车采用人力驱动和电机驱动两种驱动方式结合,能够根据骑行者踩踏脚踏板的力度,按照不同的比例通过电机提供电动助力支持,以降低骑行者的踩踏强度,实现省力的效果。现有的电动助力车的动力系统通过将电机转子套设在动力输出轴上,电机转子通过过渡轮将电动助力传递到棘轮齿圈上,人力动力通过扭力套传递到棘轮齿圈上,即棘轮齿圈受到电动助力和人力动力的共同作用,然后棘轮齿圈将动力传递给链条齿盘,通过链条齿盘传递给链条,最终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给车轮,驱动电动助力车整体运动。现有的电动助力车的动力系统运作过程中人力动力和电力动力均共同作用于动力输出轮内的棘轮齿圈,棘轮齿圈磨损加快,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力矩电机,使转子轴与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以降低动力输出轮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车,采用如上所述的一种双轴力矩电机,通过电力辅助,降低骑行者的骑行强度。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包括:动力输出轮,所述动力输出轮用于传递动力给链条齿盘;人力输入装置,所述人力输入装置包括同轴穿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内的人力中心轴,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单向传动连接;电力输入装置,所述电力输入装置包括与所述人力中心轴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动力输出轮和所述人力中心轴之间同轴套设有离合扭力套,所述离合扭力套分别与所述动力输出轮及所述人力中心轴啮合传动,且所述离合扭力套与所述动力输出轮单向啮合或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离合扭力套单向啮合。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有棘轮齿圈,所述离合扭力套上转动设置有棘齿,所述棘齿单向驱动所述棘轮齿圈转动。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力输入装置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子轴之间套设有超越离合器,所述超越离合器用于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子轴之间的单向传动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由分隔板分隔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动力输出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和所述转子轴之间的过渡齿轮组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容纳部内设置有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将所述第一容纳部至少分隔为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过渡齿轮组位于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穿线孔。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容纳部至少开设有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所述穿线孔连通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所述第四部容纳有所述转子,所述第五部或所述第二部内容纳有力矩检测装置,所述力矩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离合扭力套的啮合力矩信息或所述离合扭力套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啮合力矩信息。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的侧壁设置有固定通槽,所述固定通槽处固定连接有线夹,所述线夹包括上夹板和弹性连接于所述上夹板一端的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下夹板之间形成夹持圆槽。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密封所述第一部的第一端盖、密封所述第二部的第二端盖和密封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三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以及所述第三端盖均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一种电动助力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所述人力中心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人力动力支撑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双轴力矩电机,通过人力中心轴作用于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转子轴作用于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避免人力动力和电力动力的动力传递作用点叠加于动力输出轮的同一位置,降低动力输出轮的磨损,提高动力输出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图1中结构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所述的离合扭力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所述的电力输入装置和超越离合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爆炸图;图6为实施例所述的壳体和线夹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所述的线夹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8中:1、动力输出轮;11、输出轮外花键;2、人力输入装置;21、人力中心轴;211、中心轴外花键;22、离合扭力套;221、离合内花键;222、缺口圆槽;3、电力输入装置;31、转子轴;311、转子外花键;32、转子;321、内套;4、棘轮齿圈;41、导向斜面;5、棘齿;6、超越离合器;7、壳体;71、分隔板;72、第一容纳部;721、第一部;722、第二部;723、穿线孔;73、第二容纳部;731、第三部;732、第四部;733、第五部;74、第一隔离板;75、第一端盖;76、第二端盖;77、第三端盖;8、线夹;81、上夹板;82、下夹板;83、夹持圆槽;9、力矩检测装置;10、过渡齿轮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双轴力矩电机,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动力输出轮,所述动力输出轮用于传递动力给链条齿盘;/n人力输入装置,所述人力输入装置包括同轴穿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内的人力中心轴,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单向传动连接;/n电力输入装置,所述电力输入装置包括与所述人力中心轴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输出轮,所述动力输出轮用于传递动力给链条齿盘;
人力输入装置,所述人力输入装置包括同轴穿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内的人力中心轴,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内侧壁单向传动连接;
电力输入装置,所述电力输入装置包括与所述人力中心轴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外侧壁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和所述人力中心轴之间同轴套设有离合扭力套,所述离合扭力套分别与所述动力输出轮及所述人力中心轴啮合传动,且所述离合扭力套与所述动力输出轮单向啮合或所述人力中心轴与所述离合扭力套单向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轮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有棘轮齿圈,所述离合扭力套上转动设置有棘齿,所述棘齿单向驱动所述棘轮齿圈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输入装置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子轴之间套设有超越离合器,所述超越离合器用于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子轴之间的单向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由分隔板分隔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动力输出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动力输出轮和所述转子轴之间的过渡齿轮组均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宣儒王泉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京橙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