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316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包括转向控制臂,所述转向控制臂包括内置有阻尼油液的筒体、设置于筒体两端的第一、第二拉杆,筒体内设置有转向控制阀,所述转向控制阀具有连通于所述转向控制阀两侧的连通通道,转向控制阀内设置有于车辆加速度大于设定值时移动并部分或完全封挡所述连通通道的控制件,所述转向控制阀内还设置有复位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车辆加速较大时,车轮被转向控制臂约束,不能产生转角,消除了由传动系统产生的扭矩转向现象,提高了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加速行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为提供更大的乘员舱和后备箱空间,目前绝大部分家用乘用车都将发动机横向布置在车辆前端,发动机与变速箱横向布置导致了差速器偏离车辆中心轴线。由于差速器不在车辆中心,左右两侧的驱动轴设计方案不一致,并且很难实现两侧驱动轴扭转刚度和安装角度完全一致,当发动机输出较大扭矩时,由于左右两侧驱动轴因刚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转角,差速器差速,传递到两侧车轮的扭矩不一致,同时由于驱动轴安装角度不一致,驱动轴扭矩在主销方向的分量也不一致,以上两点的作用车轮开始偏离原来的行驶防线,产生扭矩转向。目前解决扭矩转向的方法包括:1.减小左右侧驱动轴扭转刚度差值2.驱动轴对称式布置3.转向助力系统增加扭矩转向模块以上三种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扭矩转向问题,但改善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车辆悬架结构和车辆,其可以很好地改善扭矩转向的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控制臂,所述转向控制臂包括内置有阻尼油液的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一端的第一拉杆和设置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第二拉杆,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转向控制阀,所述转向控制阀具有连通于所述转向控制阀两侧的连通通道,所述转向控制阀内设置有于车辆加速度大于设定值时移动并部分或完全封挡所述连通通道的控制件,所述转向控制阀内还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控制件复位以使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转向控制阀两侧的复位件,所述第一拉杆穿过所述筒体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转向控制阀,所述第二拉杆连接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控制臂,所述转向控制臂包括内置有阻尼油液的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一端的第一拉杆和设置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第二拉杆,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转向控制阀,所述转向控制阀具有连通于所述转向控制阀两侧的连通通道,所述转向控制阀内设置有于车辆加速度大于设定值时移动并部分或完全封挡所述连通通道的控制件,所述转向控制阀内还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控制件复位以使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转向控制阀两侧的复位件,所述第一拉杆穿过所述筒体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转向控制阀,所述第二拉杆连接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伸出于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或一体成型于所述筒体的后端,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下摆臂或车身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球销或衬套;且/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球销或衬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的一面与所述转向控制阀之间具有第一分腔,所述浮动活塞的另一面与所述筒体的端部之间具有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中充满所述阻尼油液,所述第二分腔与大气连通或设置有压缩气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辆转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所述阀体的外周与所述筒体的内壁相贴,所述阀体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阀体的另一面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均连通于所述阀腔并形成所述连通通道,所述控制件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复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控制件相对的两侧且抵顶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林彭亚琪何家兴李奕宝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