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740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脉冲驱动模块、反馈输入模块、软启动模块和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7接地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与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7号管脚、9号管脚以及10号管脚均接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能有效的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使其适用于多种设备;使电路结构更加的简单,有效的提高了转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又称交换式电源、开关变换器,是一种高频化电能转换装置,是电源供应器的一种。其功能是将一个位准的电压,透过不同形式的架构转换为用户端所需求的电压或电流。开关电源的输入多半是交流电源(例如市电)或是直流电源,而输出多半是需要直流电源的设备,例如个人电脑,而开关电源就进行两者之间电压及电流的转换。现有的开关电源电路接线复杂、体积较大,而且转换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电源电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脉冲驱动模块、反馈输入模块、软启动模块和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7接地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与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7号管脚、9号管脚以及10号管脚均接地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的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使其适用于多种设备;使电路结构更加的简单,有效的提高了转换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脉冲驱动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控制芯片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2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9与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芯片的8号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依次串联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有极性电容C9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与控制芯片的11号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通过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11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3与控制芯片的12号管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变换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馈输入模块包括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3、电容C4、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控制芯片的1号管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容C3的两端上并联有电阻R10,所述电容C4通过串联电阻R11与控制芯片的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2号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电容C11和电容C10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3号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电容C2和电阻R9与控制芯片的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3号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电阻R8和电容C3与控制芯片的15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15号管脚连接有电阻R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的将放大器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回收到放大器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并用比较所得的有效输入信号去控制输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软启动模块包括电阻R16和有极性电容C8,所述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和14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15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7与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2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6与控制芯片的4号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6和有极性电容C8并联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4号管脚通过依次串联二极管D5和有极性电容C6接地,所述有极性电容C6的正极与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有极性电容C6的正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串联电阻R15与控制芯片的13号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串联电阻R14接地,控制芯片的5号管脚通过串联电容C1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6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4接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启动模块能有效防止合闸瞬间产生的瞬时冲击电流,来保证开关电源的正常、可靠的运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TL49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L494芯片成本较低而且应用极多,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脉冲驱动模块2、反馈输入模块3、软启动模块4和控制芯片5,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7接地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与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5的7号管脚、9号管脚以及10号管脚均接地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的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使其适用于多种设备;使电路结构更加的简单,有效的提高了转换的效率。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脉冲驱动模块2包括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2接地,所述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9与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依次串联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有极性电容C9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与控制芯片5的11号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通过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控制芯片5的11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3与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变换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反馈输入模块3包括电阻R10、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1)、脉冲驱动模块(2)、反馈输入模块(3)、软启动模块(4)和控制芯片(5),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7接地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与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5)的7号管脚、9号管脚以及10号管脚均接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1)、脉冲驱动模块(2)、反馈输入模块(3)、软启动模块(4)和控制芯片(5),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依次串联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7,所述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7接地设置,所述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与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5)的7号管脚、9号管脚以及10号管脚均接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驱动模块(2)包括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2接地,所述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19与有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芯片(5)的8号管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依次串联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串联有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有极性电容C9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并联有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与控制芯片(5)的11号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基极通过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控制芯片(5)的11号管脚通过串联电阻R3与控制芯片(5)的12号管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输入模块(3)包括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长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方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