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6575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淬火池上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连接的外循环组件,冷却箱的一侧设有将淬火池池底的冷却水注入冷却箱底部的内循环组件,冷却箱的另一侧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中冷却管连接的搅拌装置;淬火池的侧边上还设有与氮气装置连通的灭火机构,氮气装置与灭火机构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冷却箱能使工件均匀、迅速冷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淬火池能连续生产;灭火机构能对淬火池进行灭火,即可保证灭火装置的可靠性,又可有效避免在闪燃阶段喷射灭火剂,通过喷水管喷水在淬火池中形成旋转向上的水流流向,有利于破除附着于工件表面的气泡,并有利于水中所夹带的气泡快速排除,使得淬火池内上下部水温接近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属工件热处理
,尤其是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无缝环件的主要材料为42CrMo和16Mn钢等,大型无缝环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机械制造业,如航空器、航空船舶、电力设备、特种设备、工程车辆等所需的齿轮圈等是大型设备制造中的关键工件。而且,目前国际、国内的新兴技术项目——无污染风力发电机座中必不可少的大型、巨型回转支承制造,无缝环件为唯一选择。现有的无缝环件在进行热处理中存在以下缺点:1)、淬火在热处理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热处理设备易出现产品硬度低、硬度不均匀、产量低等现象,但更换热处理炉需要极大费用。2)、自动灭火在技术上不难实现,但其重要性取是不容忽视的。生产实践中,大型工件在入油时产生瞬间明火(称为闪燃)是难以避免的,但这种明火维持的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10S,在工件全部进入淬火油后即可熄灭,但也往往会发生火灾,安全系数较低。3)、淬火池采用的是压缩空气搅拌,经多年运行以来,该搅拌方式存在较多弊端:一是搅拌系统搅拌能力较差,在淬火过程中,造成淬火池顶部和底部淬火油液温差较大,导致淬火工件性能不均匀,二是由于采用压缩空气搅拌,加上工件淬火时产生的大量气泡,使得淬火油液在淬火过程中夹带了大量的气泡,且由于气泡不宜排除,气泡附着在淬火工件表面产生“软点”。软点是造成工件磨损和疲劳破坏的源地,会明显降低工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包括锅炉、冷却循环机构、淬火池以及回火池,锅炉位于冷却循环机构的一侧,冷却循环机构、淬火池以及回火池之间相互连接,淬火池内设有冷却箱,淬火池上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连接的外循环组件,冷却箱的一侧设有将淬火池池底的冷却水注入冷却箱底部的内循环组件,冷却箱的另一侧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中冷却管连接的搅拌装置;淬火池的侧边上还设有与氮气装置连通的灭火机构,氮气装置与灭火机构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进一步的,搅拌装置包括穿过冷却箱设置的若干喷液支管,喷液支管的上下表面上设有错开设置的若干喷淋管,喷淋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30°。进一步的,灭火机构包括灭火器喷管,所述灭火器喷管设在淬火池的四周侧壁上,灭火器喷管的管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和火焰探测器,电磁阀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和火焰探测器的火焰信号控制。进一步的,外循环组件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一端位于淬火池内,其另一端位于冷却循环机构内,出液管将冷却循环机构内的冷液送入淬火池内,进液管将淬火池内的热液送入冷却循环机构的进液管,进液管的进液口高于冷却箱的高度,出液管和进液管上均设有外循环泵。进一步的,内循环组件包括内循环管,所述内循环管上安装有内循环泵,内循环管的一端与冷却箱的底部连接,其另一端位于淬火池的底部。进一步的,喷液支管在冷却箱的侧壁上的设置为上疏下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1)、冷却箱能使工件均匀、迅速冷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淬火池能连续生产,产量大幅度提升;2)、灭火机构能对淬火池进行灭火,即可保证灭火装置的可靠性,又可有效避免在闪燃阶段喷射灭火剂,避免造成浪费;3)、通过喷水管喷水在淬火池中形成旋转向上的水流流向,有利于破除附着于工件表面的气泡并有利于水中所夹带的气泡快速排除,并使得淬火池内上下部水温接近一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锅炉,2.冷却循环机构,3.淬火池,4.回火池,5.冷却箱,7.进液管,8.电磁阀,9.冷却管,10.喷液支管,11.喷淋管,12.灭火器喷管,13.温度传感器,14.火焰探测器,15.内循环管,16.出液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2所示的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包括锅炉1、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锅炉1位于冷却循环机构2的一侧,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之间相互连接,淬火池3内设有冷却箱5,淬火池3上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连接的外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一侧设有将淬火池3池底的冷却水注入冷却箱5底部的内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另一侧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中冷却管9连接的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穿过冷却箱5设置的若干喷液支管10,喷液支管10的上下表面上设有错开设置的若干喷淋管11,喷淋管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30°,喷液支管10在冷却箱5的侧壁上的设置为上疏下密。淬火池3的侧边上还设有与氮气装置连通的灭火机构,氮气装置与灭火机构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灭火器喷管12设在淬火池3的四周侧壁上,灭火器喷管12的管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3和火焰探测器14,电磁阀8通过温度传感器13的温度信号和火焰探测器14的火焰信号控制。并且外循环组件包括进液管7和出液管16,所述进液管7和出液管16的一端位于淬火池3内,其另一端位于冷却循环机构2内,出液管16将冷却循环机构2内的冷液送入淬火池3内,进液管7将淬火池3内的热液送入冷却循环机构2的进液管7,进液管7的进液口高于冷却箱5的高度,出液管16和进液管7上均设有外循环泵。内循环组件包括内循环管15,内循环管15上安装有内循环泵,内循环管15的一端与冷却箱5的底部连接,其另一端位于淬火池3的底部。工作过程如下:具体的在淬火池3内增加冷却箱5,工件在冷却箱5内进行淬火,淬火池3底部的冷水经过内循环组件注入冷却箱5底部,遇到炽热工件后冷液变成热,由于热水密度小于冷水导致热水上升,超过冷却箱5顶部,再通过进液管7回到冷却循环机构2内,通过出液管16的冷水与冷却箱5顶部的热水混合,下降到淬火池3底部,再次参与循环;同时喷淋管11在冷却箱5内形成旋转向上的水流流向,将附着与工件表面的气泡破除,并夹带气泡上升,使得冷却箱5内上下部的水温接近一致;并且在淬火池3上的灭火机构可以对产生的闪燃进行灭火,自动灭火是通过适时喷射灭火气体或其他灭火剂来实现的。由于大型工件热处理车间都具备氮气,氮气装置(没有氮气时则可是干粉或其他灭火剂)通过管路与灭火器喷管12连接,在其出口处加装串联电磁阀8,其中一台通过温度传感器13提供的温度信号控制,另一台由火焰探测器14提供的火焰信号控制,这样既可保证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又可以有效避免在闪燃阶段喷射灭火剂造成浪费,同时电磁阀8与不间断电源或旁路手动阀门连接,保证系统在停电时仍可正常工作。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技术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后可以对以前所述的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包括锅炉(1)、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锅炉(1)位于冷却循环机构(2)的一侧,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之间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淬火池(3)内设有冷却箱(5),淬火池(3)上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连接的外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一侧设有将淬火池(3)池底的冷却水注入冷却箱(5)底部的内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另一侧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中冷却管(9)连接的搅拌装置;/n淬火池(3)的侧边上还设有与氮气装置连通的灭火机构,氮气装置与灭火机构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包括锅炉(1)、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锅炉(1)位于冷却循环机构(2)的一侧,冷却循环机构(2)、淬火池(3)以及回火池(4)之间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淬火池(3)内设有冷却箱(5),淬火池(3)上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连接的外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一侧设有将淬火池(3)池底的冷却水注入冷却箱(5)底部的内循环组件,冷却箱(5)的另一侧设有与冷却循环机构(2)中冷却管(9)连接的搅拌装置;
淬火池(3)的侧边上还设有与氮气装置连通的灭火机构,氮气装置与灭火机构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穿过冷却箱(5)设置的若干喷液支管(10),喷液支管(10)的上下表面上设有错开设置的若干喷淋管(11),喷淋管(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20°~4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缝环件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火机构包括灭火器喷管(12),所述灭火器喷管(12)设在淬火池(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强胡兆明陈志通孙斌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双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