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4341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包括中间壳体和换热器芯体,中间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左壳体,中间壳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右壳体,左壳体和中间壳体之间连接有左管板,右壳体和中间壳体之间连接有右管板,换热器芯体连接在中间壳体内;换热器芯体包括多排互相连接的封装管,封装管的两端分别和左管板及右管板相连接,封装管的形状为三角形,封装管内部设有相变材料,相邻两排的多个封装管之间形成三角形的换热流道,换热流道和左壳体及右壳体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三角形封装管与传统的圆形相变材料封装管比较,相同尺寸下平均储热速率是圆形管的1.3‑1.6倍,可大幅提高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单位时间换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壳式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相变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方向。相变储能换热器单位时间换热量是衡量其储热效率的重要参数,与其总体蓄热量并列为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评价的两大关键参数。相变储能换热器蓄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相变材料自身物理性质如比热、潜热等,而单位时间换热量大小则与换热器自身结构密切相关。目前相变材料储热换热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管壳式整体储热、微胶囊封装和孔隙材料吸附式。其中,管壳式储能系统因加工简单,传热直观等优点,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但现有的管壳式储能系统储热速率较低,如何解决该问题,是我们亟需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管壳式储能系统储热速率较低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包括中间壳体和换热器芯体,所述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壳体(1)和换热器芯体(6),所述中间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左壳体(4),所述中间壳体(1)的另一端连接有右壳体(5),所述左壳体(4)和所述中间壳体(1)之间连接有左管板(2),所述右壳体(5)和所述中间壳体(1)之间连接有右管板(3),所述换热器芯体(6)连接在所述中间壳体(1)内;/n所述换热器芯体(6)包括多排互相连接的封装管(61),所述封装管(61)的两端分别和左管板(2)及右管板(3)相连接,所述封装管(61)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封装管(61)内部设有相变材料,相邻两排的多个所述封装管(61)之间形成三角形的换热流道(6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壳体(1)和换热器芯体(6),所述中间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左壳体(4),所述中间壳体(1)的另一端连接有右壳体(5),所述左壳体(4)和所述中间壳体(1)之间连接有左管板(2),所述右壳体(5)和所述中间壳体(1)之间连接有右管板(3),所述换热器芯体(6)连接在所述中间壳体(1)内;
所述换热器芯体(6)包括多排互相连接的封装管(61),所述封装管(61)的两端分别和左管板(2)及右管板(3)相连接,所述封装管(61)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封装管(61)内部设有相变材料,相邻两排的多个所述封装管(61)之间形成三角形的换热流道(62),所述换热流道(62)和左壳体(4)及右壳体(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壳体(1)、左壳体(4)和右壳体(5)的形状均为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壳体(1)和左壳体(4)及左管板(2)通过外圈的法兰螺栓连接,所述中间壳体(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金龙张冠文李晓曼吴舟
申请(专利权)人:扬中申扬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