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110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磁线圈领域中的,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及带有该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包括绝缘衬底和铺设于绝缘衬底表面的导电层,绝缘衬底连同导电层叠绕形成若干匝,位于最内圈的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圈的导电层分别通过引线脚与外界电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整块的挠性线路板加工成型完整的片状基板,通过基板绕制形成线圈,基于整个挠性线路板的导电层面积大,使得整个线圈可经过大电流,提高线圈的Q值;基于导电层的大面积,使得线圈的磁感线分布更加均匀,磁场更加稳定,同时使得整个线圈的散热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磁线圈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介绍
电磁线圈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各种电磁加热设备、充电器、电磁阀中应用较为广泛。现有的电磁线圈均是通过铜线或铜绞线绕制而成,受到铜线及绕制条件的影响,小体积条件下线圈可通过的电流较小,线圈的Q值较低。另外,在电磁加热的应用中,由铜线绕制而成的线圈通常呈螺旋状,造成磁感线在发热管上的分布不均匀,磁场不稳定,同时也带来了散热不均匀的缺陷。上述缺陷,值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方面,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包括线圈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主体,包括绝缘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绝缘衬底表面的导电层,所述绝缘衬底连同所述导电层叠绕形成若干匝,位于最内圈的所述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圈的所述导电层分别通过引线脚与外界电源连接。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第一引线衬底表面的第一引线段,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第二引线衬底表面的第二引线段。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段,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段,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段均铺设于第一引线衬底表面。另一方面,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控制板及上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所述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的两个引线脚分别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整块的挠性线路板加工成型完整的片状基板,通过基板绕制形成线圈,基于整个挠性线路板的导电层面积大,使得整个线圈可经过大电流,提高线圈的Q值;基于导电层的大面积,使得线圈的磁感线分布更加均匀,磁场更加稳定,同时使得整个线圈的散热更加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叠绕后线圈的部分剖视图。在图中,10-绝缘衬底;11-第一引线衬底;12-第二引线衬底;20-导电层;211-第一引线段;212-第一引线脚;221-第二引线段;222-第二引线脚;30-线圈骨架;41-第一焊盘;42-第二焊盘;4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控制板及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基材制品(如烟支)的加热管,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套在加热管的外侧。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场,可对加热管内的气溶胶生成基材制品进行加热。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的两个引线脚分别与控制板连接,通过控制板控制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的通电情况,实现了不同加热状态的控制。优选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中导电层20的宽度为加热管内径的1-3倍,既能减少线圈及加热管组件的体积,又能产生足够的磁感线对加热管进行加热,进而实现了气溶胶生成基材制品的加热。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包括线圈主体,其包括绝缘衬底10和铺设于绝缘衬底10表面的导电层20,绝缘衬底10连同导电层20叠绕形成若干匝,位于最内圈的导电层20和位于最外圈的导电层20分别通过引线脚与外界电源连接。线圈主体的成型基材为挠性印制电路板,其由挠性印制电路板直接制成,整个产品完整程度高;同时,导电层20的面积大,可过大电流,使得最后形成的线圈Q值高。线圈的两个引线脚直接由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直接引出,避免了外接连接点或接头,产品更加稳定,适用于制作移动式的电磁线圈,线圈本身不会受损,其寿命长、性能稳定。另外,由于产品整体化程度高,使得线圈更加容易进行绕制,形成的线圈更加整齐、紧密,可实现小体积化,并且产品的磁感线分布更加均匀,散热好。优选的,导电层20的边缘位于绝缘衬底10的边缘的内侧,使得绕制后的线圈导电层20不会外漏而短接,线圈性能更加稳定。优选的,线圈主体的成型基材为挠性印制电路板用的聚酰亚胺薄膜覆铜板,其中铜的磁阻很大,所以磁力线都集中从两端穿过,这样有利于加热管发热的均匀优选的,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叠绕形成5-15匝,既能节省线圈铺设成本,又能保证线圈的磁场稳定,同时又能充分减少线圈体积。优选的,叠绕后的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固定在线圈骨架30上,使得产品容易绕制、容易装夹固定、引出线方便。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中,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为长条形。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中,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衬底11和铺设于第一引线衬底11表面的第一引线段211,第一引线段211的外侧端部与第一引线脚212连接;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衬底12和铺设于第二引线衬底12表面的第二引线段221,第二引线段221的外侧端部与第二引线脚222连接。优选的,第一引线衬底11和第二引线衬底12分别凸出于绝缘衬底10的侧边或端部,使得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出线更加明显,且不会影响绝缘衬底10、导电层20的绕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线、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第二引线依次连接形成C字形的形状。绕制后,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形成螺旋线圈,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凸出于线圈边缘,并与外界的电源连通。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中,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为长条形。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中,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段211,第一引线段211的外侧端部与第一引线脚212连接;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段221,第二引线段221的外侧端部与第二引线脚222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线段211和第二引线段221均铺设于第一引线衬底11表面,使得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形成完整整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线脚212和第二引线脚222相邻,第一引线段211和第二引线段221并排。为了实现第一引线的内侧和第二引线的内侧分别连接导电层20的不同端,本实施例中采用如下走线方法:第一引线段211的内侧与导电层20的一端连通;第二引线段221的内侧与第一焊盘41连接,且第一焊盘41上设有镂空的通孔43,导电层20的另一端与第二焊盘42连接。导电层20与绝缘衬底10叠绕后,第一焊盘41和第二焊盘42穿过通孔43焊接固定,进而实现了第二引线段221内侧与导电层20另一端的连通。第一焊盘41的位置和第二焊盘42的位置均凸出于绝缘衬底10和导电层20的侧边。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线段211和第二引线段221均铺设于第一引线衬底11上,且第一引线衬底11的侧边与绝缘衬底10的边缘分离,进而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包括线圈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主体包括绝缘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绝缘衬底表面的导电层,所述绝缘衬底连同所述导电层叠绕形成若干匝,位于最内圈的所述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圈的所述导电层分别通过引线脚与外界电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包括线圈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主体包括绝缘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绝缘衬底表面的导电层,所述绝缘衬底连同所述导电层叠绕形成若干匝,位于最内圈的所述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圈的所述导电层分别通过引线脚与外界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的边缘位于所述绝缘衬底的边缘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衬底和所述导电层叠绕形成5-15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第一引线衬底表面的第一引线段,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衬底和铺设于所述第二引线衬底表面的第二引线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引线段,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引线段,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段均铺设于第一引线衬底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挠性线路板叠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光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康柏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