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莆田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24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第一杆体、第三杆体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三杆体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杆体靠近所述第三杆体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杆体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四凹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杆体远离所述第四凹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杆体,所述第四杆体远离所述第一杆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五杆体,所述第三杆体靠近所述第一杆体的一侧开设有第六凹槽;在使用本装置时,通过第一杆体、第三杆体、第二杆体等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使用,方便工作人员在对地下结构时安装,通过第四杆体、第五杆体、第四凹槽等零部件之间的组合使用,对第一杆体与第三杆体之间的固定效果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为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地下结构按构造形式分为拱形结构、圆形和矩形管状结构、框架结构、薄壳结构、异形结构。地下结构所承受的荷载,按照作用特点及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类:即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地下结构是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的主要支撑结构,其结构的稳固性以及抗震性关乎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的安全。中国公开授权专利技术:CN108104159A公开了一种倒圆锥形地下结构,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贴合了地下空间固有规律,满足岩土的应力要求,然而还存在一定问题;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地下结构的安装不便,一般的地下结构在安装的过程中及较为繁琐,操作费时费力。现有的地下结构在安装的过程繁琐麻烦,浪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安装地下结构的工程时间较为漫长,为此,提出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第一杆体、第三杆体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三杆体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杆体靠近所述第三杆体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杆体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四凹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杆体远离所述第四凹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杆体,所述第四杆体远离所述第一杆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五杆体,所述第三杆体靠近所述第一杆体的一侧开设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三杆体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六凹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三杆体远离所述第六凹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六杆体,所述第六杆体远离所述第三杆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七杆体,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三杆体、所述第四杆体与所述第六杆体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三杆体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块体,所述第四杆体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六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五杆体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五凹槽的内部,所述第六杆体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四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七杆体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外侧两壁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插接有第二块体,所述第二块体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三块体的连接处包覆有密封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阻尼块,所述阻尼块远离所述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T形套筒,所述底座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所述T形套筒。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三块体的下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块体,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插接有所述第一块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本装置时,通过第一杆体、第三杆体、第二杆体等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使用,方便工作人员在对地下结构时安装,通过第四杆体、第五杆体、第四凹槽等零部件之间的组合使用,对第一杆体与第三杆体之间的固定效果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三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杆体与第三杆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3、第三杆体;4、第一块体;5、第一凹槽;6、第二块体;7、支撑杆;8、底座;9、T形套筒;10、弹簧;11、第一板体;12、第二凹槽;13、密封圈;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16、通孔;17、第四杆体;18、第五杆体;19、阻尼块;20、第六杆体;21、第七杆体;22、第五凹槽;23、第六凹槽;24、第三块体;26、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第三杆体3和支撑柱26,第一杆体1与第三杆体3卡合连接,第一杆体1靠近第三杆体3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15,第一杆体1的内部且靠近第四凹槽15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凹槽14,第一杆体1远离第四凹槽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杆体17,第四杆体17远离第一杆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五杆体18,第三杆体3靠近第一杆体1的一侧开设有第六凹槽23,第三杆体3的内部且靠近第六凹槽23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凹槽22,第三杆体3远离第六凹槽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六杆体20,第六杆体20远离第三杆体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七杆体21,第一杆体1、第三杆体3、第四杆体17与第六杆体20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16,通孔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杆体2,第一杆体1与第三杆体3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块体24,第四杆体17的外侧壁插入第六凹槽23的内部,第五杆体18的外侧壁插入第五凹槽22的内部,第六杆体20的外侧壁插入第四凹槽15的内部,第七杆体21的外侧壁插入第三凹槽14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支撑柱26的外侧两壁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一凹槽5,第一凹槽5的内部插接有第二块体6,第二块体6远离第一凹槽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7;第二块体6固定在支撑杆7上,支撑杆7通过第二块体6插入到第一凹槽5的内部,卡合在第一凹槽5的内部,当支撑柱26受到重力支撑杆7也起到将部分重力加以分散,同时对支撑柱26起到稳固效果,支撑杆7通过插接的方式插入第一凹槽5的内部同时便于更换支撑杆7。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支撑柱2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8;底座8起到对支撑柱26支撑的作用,同时对支撑柱26受到的重力加以分散。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支撑柱26与第三块体24的连接处包覆有密封圈13;密封圈13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或者其他物质进入到支撑柱26与第三块体24连接处,从而使支撑柱26与第三块体24的内部松动,导致该装置不稳定。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支撑柱2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板体11,第一板体11远离支撑柱26的一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弹簧10,弹簧10远离第一板体11的一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第三杆体(3)和支撑柱(2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三杆体(3)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靠近所述第三杆体(3)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15),所述第一杆体(1)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四凹槽(15)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凹槽(14),所述第一杆体(1)远离所述第四凹槽(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杆体(17),所述第四杆体(17)远离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五杆体(18),所述第三杆体(3)靠近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侧开设有第六凹槽(23),所述第三杆体(3)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六凹槽(23)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凹槽(22),所述第三杆体(3)远离所述第六凹槽(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六杆体(20),所述第六杆体(20)远离所述第三杆体(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七杆体(21),所述第一杆体(1)、所述第三杆体(3)、所述第四杆体(17)与所述第六杆体(20)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三杆体(3)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块体(24),所述第四杆体(17)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六凹槽(23)的内部,所述第五杆体(18)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五凹槽(22)的内部,所述第六杆体(20)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四凹槽(15)的内部,所述第七杆体(21)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三凹槽(14)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第三杆体(3)和支撑柱(2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三杆体(3)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靠近所述第三杆体(3)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15),所述第一杆体(1)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四凹槽(15)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凹槽(14),所述第一杆体(1)远离所述第四凹槽(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杆体(17),所述第四杆体(17)远离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五杆体(18),所述第三杆体(3)靠近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侧开设有第六凹槽(23),所述第三杆体(3)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六凹槽(23)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凹槽(22),所述第三杆体(3)远离所述第六凹槽(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六杆体(20),所述第六杆体(20)远离所述第三杆体(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七杆体(21),所述第一杆体(1)、所述第三杆体(3)、所述第四杆体(17)与所述第六杆体(20)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三杆体(3)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块体(24),所述第四杆体(17)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六凹槽(23)的内部,所述第五杆体(18)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五凹槽(22)的内部,所述第六杆体(20)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四凹槽(15)的内部,所述第七杆体(21)的外侧壁插入所述第三凹槽(1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翠高文超莫启乐
申请(专利权)人:莆田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