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34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砂子槽以一个以上的隔板分割成数个独立槽体;独立槽体底部设置有进液口;上砂子槽端部设置有回流槽,回流槽与每个独立槽体连接,回流槽通过回流管道与储液母槽相连;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并驱动搅拌杆,搅拌杆上固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位于储液母槽内部;出液管道一端与储液母槽底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泵进口连接;泵出口管道一端与泵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每个独立槽体底部的进液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效率高、多线位互不干涉的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到电沉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机构。
技术介绍
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新能源发展主力之一的光伏能源已经进入到平价上网时代,其中以金刚石线为代表的金刚石丝锯在光伏行业的硅锭开方和多线切割领域得到了成熟发展,其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生产金刚石线的设备在2016年前都是掌握在国外企业,真正国产化设备从2016年逐渐开始,金刚石线生产设备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光伏平价上网的到来。截止2019年,中国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已成熟,并牢牢占据全球第一。上砂指的是高碳钢丝缠绕在上砂槽两端导电滚筒上,中间线网浸没在电沉积液中,辊筒以恒定速度旋转,带动线经过槽子内液体,液体中均匀混合微米金刚石颗粒(微米级金刚石颗粒简称砂)。槽子里面安装阳极为镍,阴极为辊筒。通电后以电沉积方式,液体中的金刚石颗粒物随着镍金属的沉积而被附着在线体上,这个工艺过程称为上砂。现有的上砂机构主要包含上砂子槽,母槽,扫砂机构以及配套的其他部件。现有的设备为一机多线设备,即:一台机器同时生产多卷线产品,上砂子槽两端安装辊筒,多根线经过辊筒缠绕后形成的线网浸没在子槽内,槽内线网由数十根金刚石线平行组成,生产过程中,多根线同时运转,随着生市场需求,生产产品线直径越来细,断线成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现有设备多线位同时处在一个子槽空间内,当一根线断线后,而其它线位运行良好时,断线后的这一根线会绞到其它线位,从而引起多根线断线,导致停机,严重影响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效率高、多线位互不干涉的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机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砂子槽以一个以上的隔板分割成数个独立槽体;独立槽体底部设置有进液口;上砂子槽端部设置有回流槽,回流槽与每个独立槽体连接,回流槽通过回流管道与储液母槽相连;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并驱动搅拌杆,搅拌杆上固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位于储液母槽内部;出液管道一端与储液母槽底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泵进口连接;泵出口管道一端与泵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每个独立槽体底部的进液口连接。上砂子槽以螺栓固定在框架上,脚杯上端的螺纹螺设在框架下表面的螺孔中而支撑框架。独立槽体为从两侧到中部逐渐下陷的漏斗形状,进液口设置在漏斗底部。每个独立槽体的进液口上方设置有挡液装置,挡液装置与独立槽体宽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在长度方向开口。上砂子槽两端设置有两个回流槽,两个回流槽分别与每个独立槽体连接;两个回流槽分别通过回流管道与储液母槽相连。两个回流槽为漏斗状。储液母槽为圆柱形外形,底部为圆锥底。储液母槽内部设置有加热器。位于储液母槽内部的搅拌叶片为两层,上层搅拌叶片直径小于下层搅拌叶片。只具有一个储液母槽,储液母槽的体积大于各独立槽体容积之和的两倍,泵出口管道通过分支方式分为数个分支管道与上砂子槽的数个独立槽体底部的进液口分别连接,每个分支管道均装有阀门。这样储液母槽设计为一个,体积为独立子槽容积之和的2倍以上,并与所有独立子槽通过管道连结,集中搅拌,集中供给和汇集。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机构,在一机多线模式不变基础上,母槽共用,而将子槽通过隔板分割,形成多个独立槽体,每个独立槽体容许通过一个线位,在保证多线位同步生产过程中,多线位互不干涉,从而避免了断线影响。为了保证分割的独立槽体内部液位、砂浓度一致,本专利技术储液母槽采用共槽方式,每个独立槽体内液体通过汇流到两端的回流槽内,然后通过回流管道回到储液母槽,储液母槽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保证了储液母槽内砂的浓度均匀。本专利技术将泵出口管道均等分支,每个分支设有独立阀门,使得从泵出去的砂液混合体能够平均分流到各个独立槽体的进液口,最终保证进入各个独立槽体内的砂液浓度一致,本专利技术漏斗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底部沉淀砂,取代了现有上砂扫砂机构,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一机多线生产出来的多个产品具有更高的品质一致性,合格率及稼动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机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上砂子槽仰视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上砂子槽俯视图;图4本专利技术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上砂子槽漏斗形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上砂子槽1用多个螺栓61固定在框架6上,框架6的支撑为螺栓脚杯62,脚杯62上端的螺纹螺设在框架6下表面的螺孔中,从而能够通过旋转脚杯62上下调节框架6的高低,保证框架6支撑稳定且水平。如图3所示,上砂子槽1中间有5个隔板19,将整个上砂子槽1分割成6个独立槽体10,6个独立槽体10统一连接到一整块底板上。每个独立槽体10可生产一个线位的金刚石线2,本实施例可同时生产6个线位的金刚石线2。上砂子槽1内由线往复缠绕辊筒后组成独立线网。上砂子槽1分割成的每个独立槽体10外形尺寸一致,如图4所示,独立槽体10为漏斗形状,也即从两侧向中部逐渐下陷,漏斗底部设置有进液口14,进液口14也具有回液作用。每个进液口14上方设置有挡液装置13,挡液装置13与独立槽体10宽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在长度方向开口。如图2、图4所示:上砂子槽1两端设置有两个回流槽:回流槽17、回流槽18,回流槽17、回流槽18为漏斗状,回流槽17、回流槽18分别与每个独立槽体10连接,以收集每个独立槽体10溢流出的液体。回流槽17通过回流管道54、回流槽18通过回流管道55与储液母槽3相连。固定在框架6上的储液母槽3为圆柱形外形,底部为圆锥底,储液母槽3内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砂子槽以一个以上的隔板分割成数个独立槽体;独立槽体底部设置有进液口;上砂子槽端部设置有回流槽,回流槽与每个独立槽体连接,回流槽通过回流管道与储液母槽相连;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并驱动搅拌杆,搅拌杆上固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位于储液母槽内部;出液管道一端与储液母槽底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泵进口连接;泵出口管道一端与泵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每个独立槽体底部的进液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砂子槽以一个以上的隔板分割成数个独立槽体;独立槽体底部设置有进液口;上砂子槽端部设置有回流槽,回流槽与每个独立槽体连接,回流槽通过回流管道与储液母槽相连;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并驱动搅拌杆,搅拌杆上固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位于储液母槽内部;出液管道一端与储液母槽底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泵进口连接;泵出口管道一端与泵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每个独立槽体底部的进液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砂子槽以螺栓固定在框架上,脚杯上端的螺纹螺设在框架下表面的螺孔中而支撑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独立槽体为从两侧到中部逐渐下陷的漏斗形状,进液口设置在漏斗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金刚石线电沉积生产设备的上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独立槽体的进液口上方设置有挡液装置,挡液装置与独立槽体宽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在长度方向开口。


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东升王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一线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