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41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该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在垂直于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所述吸能板的上侧壁向前向下弯折延伸,所述吸能板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通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吸能板的上侧壁形成为向前向下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进而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汽车防撞梁装置在车辆受到撞击时,通过前防撞梁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量。在相关技术中,汽车防撞梁装置的防撞梁总成对行人的保护措施不显著,无法有效地阻止事故中对行人的伤害,因此,前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有利于在事故中减少对行人的伤害。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吸能板的前防撞梁组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防撞梁组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在垂直于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所述吸能板的上侧壁向前向下弯折延伸,所述吸能板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通孔。根据本技术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吸能板的上侧壁形成为向前向下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进而减小对行人的伤害。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吸能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上侧壁的长度小于所述吸能板下侧壁的长度。根据本技术一个可选的示例,两个所述缺口在所述吸能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吸能板的下侧壁上形成有向一侧凸出的凸面。进一步地,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凸面位于所述吸能板下侧壁的中部,在所述凸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可选地,在所述吸能板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两个,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最左侧的通孔的左侧,另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最右侧的通孔的右侧。可选地,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吸能板上侧壁的宽度大于所述吸能板下侧壁的宽度。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本体、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和吸能盒,所述吸能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前侧,且所述吸能板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吸能盒设在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后侧。根据本技术的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的上侧壁形成为向前向下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进而减小对行人的伤害。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包括两个,所述两个吸能盒分别靠近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吸能板的上侧壁形成为向前向下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进而减小对行人的伤害。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吸能板的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前防撞梁组件100,吸能板10,上侧壁11,通孔12,缺口13,下侧壁14,凸面141,第一加强筋142,第二加强筋15,焊接定位孔16,前防撞梁本体20,空腔21,吸能盒3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图1-图7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在垂直于左右方向上吸能板10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进一步地,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向前向下弯折延伸,与相关技术中的吸能板相比,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根据行人膝盖的折弯趋势,可以更好引导变形趋势,具有较大的溃缩变形量,对碰撞的能量吸收更好。此外,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即可发生溃缩变形,有利于减少对行人的碰撞冲击,进而有效地保护行人安全,避免低速碰撞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可选地,吸能板10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通孔12,可以降低吸能板10的强度,减轻吸能板10的重量,且碰撞时可优先发生溃缩变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形成为向前向下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可实现充分的溃缩变形,有效地保护行人安全,避免低速碰撞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在相关技术中吸能板,由于吸能板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为平面结构,导致在受力较小时吸能板不易溃缩变形、或者在受力稍大时吸能板会出现瞬间溃缩变形的情况,进而无法实现高效吸能的目的。如图1所示,吸能板10的横截面大致形成为U形,吸能板10的下侧壁14形成为平面结构,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前方形成为向下折弯面结构,从而可以确保发生碰撞时吸能板10可以发生逐步、充分吸能变形,可以更好地引导变形趋势,从而有利于对行人进行更好地保护。进一步地,吸能板10可以作为通用件,平台化可应用程度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吸能板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13,在左右方向上吸能板10上侧壁11的长度小于吸能板10下侧壁14的长度,与行人在发生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引导溃缩变形,吸收碰撞缓冲能量。如图1所示,将缺口13设在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上,与行人在发生碰撞时,通过上侧壁11上缺口的设置,可以引导力传递至吸能板10的整体发生溃缩变形,而避免只发生局部的溃缩变形,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更好。根据本技术一个可选的示例,两个缺口13在吸能板1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可以在左右两侧均匀地吸收碰撞能量。进一步地,多个通孔12和吸能板10上侧壁11的缺口13在满足、优化产品性能的同时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多个通孔12可作为漏液孔,在满足工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工艺结构,节约了车辆成本。在吸能板10上还设有焊接定位孔16,在满足工艺需求的同时可以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方便吸能板10的焊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吸能板10的下侧壁14上形成有向一侧凸出的凸面141,如图3所示,凸面141向上凸出。一方面,可以满足吸能板10与其他周围部件的焊接工艺需求;另一方面,与缺口13对应布置,以更好地引导吸能板10向后溃缩变形。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左右方向上凸面141位于吸能板10下侧壁14的中部,在凸面14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42,既可以加强吸能板10下侧壁14的结构强度,避免由于吸能板10的强度小、在受到较小的外力时导致发生变形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10)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所述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向前向下弯折延伸,所述吸能板(10)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通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10)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所述吸能板(10)的上侧壁(11)向前向下弯折延伸,所述吸能板(10)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通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能板(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13),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吸能板(10)上侧壁(11)的长度小于所述吸能板(10)下侧壁(14)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缺口(13)在所述吸能板(1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能板(10)的下侧壁(14)上形成有向一侧凸出的凸面(1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吸能板(10),其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凸面(141)位于所述吸能板(10)下侧壁(14)的中部,在所述凸面(14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4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尧延浩范琦辉赵涛王琼瑶赖森孙玉徐波张英富张洋李少王哲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