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及吸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47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2
本公开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及吸污车,包括风管,风管的上端具有出风口,下端具有吸风口,出风口被配置为连通外部负压气源,吸风口被配置为通过负压吸收道床上的污物,所述风管下端设置吸风口的部分为柔性吸管,柔性吸管的高度大于轨枕的高度,以使得柔性吸管能够受轨枕冲击以发生变形,进而越过轨枕。本公开能够减少吸污口下端与道床的距离,便于实现道床处污物的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及吸污车
本公开属于吸污车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及吸污车。
技术介绍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伴随着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铁投入运营,为了高铁的安全运营,需要定期对钢轨进行打磨,钢轨打磨车在打磨完成后会产生大量铁粉灰尘,打磨车自身吸尘不够彻底会留下大量铁屑。较多的粉尘对轨道车辆、线路信号显示、轨旁设备、工务检修乃至高铁安全存在威胁。现在主要采用人工手持吹风机将铁屑吹至道床两侧,作业效率低,而且铁屑没有收集起来,吹到两侧污染环境。同时,在部分路段,高铁轨道线路两侧设置高于轨道的混凝土或其他材质的围挡,吹风机将铁屑吹至轨道与围挡之间,其仍有可能在高铁行驶时运动至轨道的铁轨两侧。专利技术人了解到,开发道床吸污车收集高铁无砟轨道道床上的铁屑的技术难点在钢轨外侧道床,由于轨枕和扣件的存在,被吸污面不是平面,为了车辆运行安全,吸污口距离道床面距离在300mm以上,吸力急剧衰减,吸污效果很难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及吸污车,能够解决吸污口距离被吸污面过远时吸力降低与吸污口距离被吸污面过近时,吸污管碰撞轨枕造成运行事故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包括风管,风管的上端具有出风口,下端具有吸风口,出风口被配置为连通外部负压气源,吸风口被配置为通过负压吸收道床上的污物,所述风管下端设置吸风口的部分为柔性吸管,柔性吸管的高度大于轨枕的高度,以使得柔性吸管能够受轨枕冲击以发生变形,进而越过轨枕。作为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管包括一个竖向布置的出风管,出风管的下端分别与两个进风管连通以形成倒置的Y形结构。作为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管为圆弧形管,两个进风管之间围合形成弧形空间,弧形空间中安装有滚刷,滚刷能够沿自身轴线转动,滚刷的转动轴线水平,滚刷能够通过转动向其中一个柔性吸管处供给污物,以减少污物与吸风口之间的距离。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吸污车,利用了所述的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吸污车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所述的吸污口结构。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公开中的风管下端为柔性吸管,柔性吸管能够在接触轨枕及扣件时发生弹性形变,避免因为碰撞造成运行事故;同时能够极大的减少柔性吸管下端距离被吸污面之间的距离,提高被吸污面处的吸附力,有效的吸附道床上的铁屑及其他污物。通过一个竖向布置的出风管连接两个为进风管的方式,两个进风管提供两个吸污口,能够有效增加吸污范围。采用圆弧形的进风管与滚刷配合的方式,能够将两个进风管中间的铁屑及其他污物清扫至其中一个进风管处,使得被吸污的污物距离进风口更近,提高污物被清理的概率。同时,在滚刷朝着其中一个进风口处清扫铁屑等污物室,该进风口为主要的吸污口,另一个进风口能够吸附滚刷清扫造成的扬尘,起到抑尘的效果。本公开中两侧吸风口对称布置,可随吸污车辆双向行驶,实现双向作业的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去除滚刷等结构后的主视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1中去除滚刷等结构后的侧视图。其中,1、Y形风管;2、连接座;3、卡箍;4、柔性吸管;5、滚刷;6、安装架;11、出风口;12、吸风口;101、出风管;102、进风管。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包括风管1,风管1的上端具有出风口11,下端具有吸风口12,出风口11被配置为连通外部负压气源,吸风口12被配置为通过负压吸收道床上的污物,所述风管1下端设置吸风口12的部分为柔性吸管4,柔性吸管4的高度大于轨枕的高度,以使得柔性吸管4能够受轨枕冲击以发生变形,进而越过轨枕。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吸管4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利用橡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并且自动复位的特性,使得柔性吸污管在碰撞轨枕或者扣件后能够有效发生形变,在远离轨枕或扣件后又能够自动复位。可以理解的是,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柔性吸管4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例如硅胶或塑料波纹管。所述风管1包括一个竖向布置的出风管101,出风管101的下端分别与两个进风管102连通以形成倒置的Y形结构。所述进风管102的下端与柔性吸管4连通,进风管102与柔性吸管4通过卡箍3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看出,进风管102与出风管101为一体成型结构,类似于三通管,可以采用整体制造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进风管102与出风管101独立制造,制造完毕后通过螺纹及密封件实现密封连接即可。所述进风管102为圆弧形管,两个进风管102之间围合形成弧形空间,弧形空间中安装有滚刷5,滚刷5能够沿自身轴线转动,滚刷5的转动轴线水平,滚刷5能够通过转动向其中一个柔性吸管4处供给污物,以减少污物与吸风口12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进风管102为圆弧形管,因此,进风管102与出风管101组合形成的风管1并不是标准的Y字形,其只是类似与Y形。所述柔性吸管4的下端面与朝向弧形空间设置,柔性吸管4的下端面与竖向呈设定夹角。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两个柔性吸管4的下端面与竖向呈设定夹角且朝向弧形空间设置,因此,两个柔性吸管4之间范围由两个进风口共同进行吸污,即使两个柔性吸管4之间的范围较大,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吸力,相对于竖直设置的吸污软管来说,其对于两个柔性吸管4之间的吸污效果更好;便于增加两个吸污软管下端进风口的距离,使得两个吸污软管覆盖更多的吸污范围。并且在两个吸污软管之间距离扩大的情况下,还能够配合滚刷5,进一步的提高两个吸污软管之间的铁屑及其与污物的清理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风管1的固定,所述风管1的外侧壁固定有连接座2,连接座2与安装架6固定,安装架6能够通过吸污车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座2可以通过焊接、抱箍连接或者螺栓连接等不同的方式实现自身与风管1之间的固定,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选择。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包括风管,风管的上端具有出风口,下端具有吸风口,出风口被配置为连通外部负压气源,吸风口被配置为通过负压吸收道床上的污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下端设置吸风口的部分为柔性吸管,柔性吸管的高度大于轨枕的高度,以使得柔性吸管能够受轨枕冲击以发生变形,进而越过轨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包括风管,风管的上端具有出风口,下端具有吸风口,出风口被配置为连通外部负压气源,吸风口被配置为通过负压吸收道床上的污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下端设置吸风口的部分为柔性吸管,柔性吸管的高度大于轨枕的高度,以使得柔性吸管能够受轨枕冲击以发生变形,进而越过轨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包括一个竖向布置的出风管,出风管的下端分别与两个进风管连通以形成倒置的Y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下端与柔性吸管连通,进风管与柔性吸管通过卡箍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钢轨两侧道床的吸污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为圆弧形管,两个进风管之间围合形成弧形空间,弧形空间中安装有滚刷,滚刷能够沿自身轴线转动,滚刷的转动轴线水平,滚刷能够通过转动向其中一个柔性吸管处供给污物,以减少污物与吸风口之间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洪光段晓高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