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_技高网

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9167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获取轨道交通车辆各工况载荷;根据各工况载荷,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各工况的受力仿真分析,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根据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确定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对于轨道交通车辆的每个联结面,从所有工况下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中选取最大值,作为该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根据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布置方案,通过该拉铆钉布置方案对轨道交通车辆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进行铆接时,既能保证连接强度的需求,又能减少联结界面处的变形及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尤其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1、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2、轨道交通车辆底架结构作为一种主要承载件,目前主要将底架结构划分为中梁、端梁、枕梁和大横梁等,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该种连接方式存在结构易变形,和焊接过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等问题。

3、故当前需要寻找一种既能保证车辆车体各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要保证联结界面处变形较小,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连接方式,来代替轨道交通车辆中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的焊接连接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系统及车辆,通过对轨道交通车辆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各接触面进行受力仿真分析,获得各接触面的载荷,进而根据各接触面的载荷确定各接触面处拉铆钉的布置方案,通过该拉铆钉布置方案对轨道交通车辆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进行连接时,既能保证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之间连接强度的需求,又能减少联结界面处的变形及对环境的影响。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包括:

4、获取轨道交通车辆各工况载荷;

5、根据各工况载荷,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各工况的受力仿真分析,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

6、根据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确定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

7、对于轨道交通车辆的每个联结面,从所有工况下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中选取最大值,作为该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根据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布置方案。

8、进一步的,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的过程包括:

9、构建轨道交通车辆的受力仿真分析模型;

10、将轨道交通车辆各工况载荷分别施加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受力仿真分析模型上,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各工况的受力仿真分析,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

11、进一步的,构建未添加拉铆钉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并根据轨道交通车辆需要添加拉铆钉的联结面,确定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的联结界面,根据确定了联结界面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建立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为该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每个联结界面添加接触关系,获得轨道交通车辆的受力仿真分析模型。

12、进一步的,选定拉铆钉直径,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夹紧力;

13、确定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摩擦系数;

14、根据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摩擦系数和拉铆钉的夹紧力,确定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

15、进一步的,还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16、根据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和拉铆钉的安装空间,确定联结面处的拉铆钉布置方案,该拉铆钉的布置方案满足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17、进一步的,当根据拉铆钉的安装空间和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出的拉铆钉的布置方案不满足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时,重新选定拉铆钉直径,根据重新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及布置方案,直至拉铆钉的布置方案满足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18、第二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系统,包括:

19、载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轨道交通车辆各工况载荷;

20、受力仿真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各工况载荷,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各工况的受力仿真分析,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

21、拉铆钉数量及布置方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确定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对于轨道交通车辆的每个联结面,从所有工况下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中选取最大值,作为该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根据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该联结面处的拉铆钉布置方案。

22、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完成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所述的步骤。

23、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完成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所述的步骤。

24、第五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包括中梁、端梁、枕梁和大横梁;端梁、枕梁和大横梁均与中梁连接,且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联结面处均通过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确定的拉铆钉布置方案进行铆接。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6、1、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各工况的受力仿真分析,获得了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进而根据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确定各工况下各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从各联结面的拉铆钉数量中选取最大值作为各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进而根据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拉铆钉的布置方案,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拉铆钉数量和布置方案,能够满足轨道交通车辆不同工况下的强度要求,使得轨道交通车辆主体能够通过拉铆钉进行连接,减小了联结界面处的结构变形及对环境的影响。

27、2、本专利技术在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受力仿真分析时,为每个联结面建立单独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直接获取到每个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提高了各联结面处载荷信息的获取效率,进而提高了拉铆钉设置方案确定的整体效率。

28、3、本专利技术在确定拉铆钉的数量和布置方案时,采用了初步校核的方法,计算程序简单,便于操作,并考虑了拉铆钉的安装空间等对拉铆钉数量和布置的影响,使得最终确定的拉铆钉布置方案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又具备可实施性,缩短了研发周期。

29、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端梁、枕梁和大横梁均采用铆接方式与中梁连接,在满足轨道交通车辆强度要求的基础上,减小了联结界面处的变形和对环境的影响。

30、本专利技术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的过程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未添加拉铆钉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并根据轨道交通车辆需要添加拉铆钉的联结面,确定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的联结界面,根据确定了联结界面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建立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为该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每个联结界面添加接触关系,获得轨道交通车辆的受力仿真分析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定拉铆钉直径,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夹紧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根据拉铆钉的安装空间和联结面处的最终拉铆钉数量,确定出的拉铆钉的布置方案不满足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时,重新选定拉铆钉直径,根据重新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联结面处的拉铆钉数量及布置方案,直至拉铆钉的布置方案满足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7.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完成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完成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的步骤。

10.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梁、端梁、枕梁和大横梁;端梁、枕梁和大横梁均与中梁连接,且中梁与端梁、枕梁和大横梁联结面处均通过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确定的拉铆钉布置方案进行铆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各工况下轨道交通车辆各联结面处的载荷信息的过程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未添加拉铆钉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并根据轨道交通车辆需要添加拉铆钉的联结面,确定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的联结界面,根据确定了联结界面的轨道交通车辆三维模型,建立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为该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每个联结界面添加接触关系,获得轨道交通车辆的受力仿真分析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定拉铆钉直径,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夹紧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根据选定的拉铆钉直径,确定拉铆钉的间距及边距要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拉铆钉布置方案确定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从凯翟鹏军于连玉代鲁平段元勇李兴刘卫鹿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