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17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梁(14、14);和减震器座(18),其中,左右一对的上部梁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上部梁(14)具有上部梁主体部(22),该上部梁主体部(22)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矩形状,减震器座与上部梁主体部的上部结合,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22b)的两侧角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36、36),车身前部结构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台阶部(32),该台阶部沿车宽方向设置且将左右一对的凹进部彼此连接在一起。据此,即使在使上部梁与减震器座结合的情况下,例如与现有技术相比也能够增大例如正面碰撞(平面碰撞)、偏置碰撞(包括微小重叠碰撞)等的载荷吸收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等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舱(engineroom)小的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舱小的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前侧框架或者上方的上部梁(uppermember)以及与其连结的下部梁的全长变短,有时在正面碰撞(平面碰撞,flatcollision)或者偏置碰撞下能够吸收的载荷吸收量(碰撞能量)不充分。另外,在将驱动用电池搭载于车身的情况下,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从而应该吸收的载荷吸收量也增大。并且,在车身前部与障碍物微小重叠而发生碰撞的微小重叠碰撞(或者小面积重叠碰撞,smalloverlapcollision)中,应该吸收的载荷吸收量也进一步增大。作为增大该应该吸收的载荷吸收量的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一种方式:在上部梁的车辆前端设置管形的下部梁,当有碰撞载荷输入时,下部梁的车辆前方端部向车辆后方位移而抵接于轮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9-6311号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n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梁;和/n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座,/n其中,左右一对的所述上部梁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n各所述上部梁具有上部梁主体部,该上部梁主体部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矩形状,/n所述减震器座与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上部结合,/n在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的两侧角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n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在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车宽方向设置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凹进部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1 JP 2019-109047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梁;和
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座,
其中,左右一对的所述上部梁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各所述上部梁具有上部梁主体部,该上部梁主体部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矩形状,
所述减震器座与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上部结合,
在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的两侧角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
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在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车宽方向设置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凹进部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梁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侧设置有凹部,该凹部为使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向内侧凹进而形成,并且具有仰视观察时弯曲的棱线,
所述凹进部被配置于所述凹部,并且所述台阶部被连接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梁主体部具有减震器座结合部和前围部,
所述减震器座结合部位于所述上部梁主体部的车辆前方,且被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其上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芳贺辉关矢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