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356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及配置于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以及两个连接件,前围包括前围主体,以及配置于前围主体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于两个连接件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且于各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前围上部连接件连接的上部连接部,与前围主体连接的主体连接部,以及与A柱连接的A柱连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设置两个连接件,并且各连接件与前围主体、前围上部连接件和A柱同时连接,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固,管梁总成直接连接于两个连接件之间,从而有效保证管梁总成安装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小重叠碰撞安全测试由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首先提出和制定标准,被称为全球最严苛的汽车正面碰撞测试。小重叠碰撞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率和死伤亡率都比较高的一类交通事故,在小重叠碰撞条件下对汽车进行的安全测试是极具现实意义。车身结构在小重叠碰撞条件下,对A柱是否变形、前围是否变形并侵入乘员舱,对乘员舱的保护程度以及乘员舱逃生空间等方面均进行考核。现有车辆的车身结构,管梁安装支架和管梁焊接为一体。仪表板管梁安装板焊接在A柱内板上,于仪表板管梁安装板上开设有两个螺栓孔及一个定位孔,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和管梁安装支架经由穿过螺栓孔的螺栓连接于一起,从而将管梁安装于两个A柱内板之间。上述结构的车身前部结构,由于结构设计原因,在小重叠碰撞中前围上部连接件与车身骨架易撕裂、脱开,前围易侵入乘员舱,从而存在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3),所述前围包括前围主体(1),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主体(1)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5),两个所述连接件(5)分别置于所述前围的左右两端,并于两个所述连接件(5)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4),且于各所述连接件(5)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连接的上部连接部(502),与所述前围主体(1)连接的主体连接部(503),以及与所述A柱(3)连接的A柱连接部(50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3),所述前围包括前围主体(1),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主体(1)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5),两个所述连接件(5)分别置于所述前围的左右两端,并于两个所述连接件(5)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4),且于各所述连接件(5)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连接的上部连接部(502),与所述前围主体(1)连接的主体连接部(503),以及与所述A柱(3)连接的A柱连接部(5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被构造为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A柱(3)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所述上部连接部(502)、所述主体连接部(503)和所述A柱连接部(504)均为形成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502)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之间,所述主体连接部(503)与所述前围主体(1)之间,以及所述A柱连接部(504)和所述A柱(3)之间均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502)、所述主体连接部(503)和所述A柱连接部(504)三者间呈类三角形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有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通欢赵广飞井庆合姚旺刘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