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及淬火炉,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设置在淬火炉上,所述淬火炉包括炉体和沿所述炉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包括:沿所述淬火炉炉体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出渣通道,所述出渣通道在靠近外界一侧处为出口,所述出口处设有出渣口盖板和与所述出渣口盖板连接的顶紧机构;所述出渣口盖板与所述出口之间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出口的下方设有接渣板。该淬火炉出渣口结构结构简便、密封性好,且便于砌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及淬火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及淬火炉,属于热处理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出渣口是网带式热处理炉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结构,出渣口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用来出渣:在炉子检修的时候,打开出渣口,扒出炉底平时散落的工件及碳灰等异物清理炉膛,保持炉底干净;2)起通风通氧的作用:淬火炉在高温生产时,为了保证工件的质量和产品特性,需要通入保护性气体,气体中包含有大量的碳,当气体在炉内燃烧不充分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积碳附着在炉内风叶和加热器上,时间一长会对设备产生巨大影响。影响搅拌风叶的风量,使炉内碳势不准,气氛不均匀;影响辐射管的散热,浪费能耗并使辐射管容易烧穿。所以炉子在生产一定时间后就需要空炉烧碳,就是打开出渣口,通入空气,在高温时燃烧掉附着的积碳。然而,目前的淬火炉往往不注重出渣口的设计,现有的出渣口结构存在密封性差、砌筑和拆卸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及淬火炉,其结构简便、密封性好,且便于砌筑。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设置在淬火炉上,所述淬火炉包括炉体和沿所述炉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保温层,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包括:沿所述淬火炉炉体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出渣通道,所述出渣通道在靠近外界一侧处为出口,所述出口处设有出渣口盖板和与所述出渣口盖板连接的顶紧机构;所述出渣口盖板与所述出口之间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出口的下方设有接渣板。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包括靠近所述淬火炉炉体设置的第一保温层和紧贴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的第二保温层;所述出渣通道从所述淬火炉炉体内穿过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层为耐火纤维层,所述第二保温层通过保温砖堆砌形成。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机构为垫片,优选的,为石棉布密封垫片。进一步地,所述顶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渣口盖板两侧的耳板、穿过两个所述耳板设置的门栓,以及穿过所述门栓设置的顶紧螺栓,所述顶紧螺栓活动性设置在所述门栓上,所述顶紧螺栓可相对所述门栓朝向所述出渣口盖板移动以使所述出渣口盖板顶紧所述密封机构。进一步地,所述出渣口盖板的一侧设有用于填充在所述出渣通道内的纤维填充组件,所述出渣口盖板的另一侧设有开启用于拉动所述出渣口盖板移动的把手。进一步地,所述出口处设有延伸口,所述出渣口盖板设置为可紧密盖合所述延伸口的盖体结构;所述延伸口凸出所述炉体设置,所述出渣口相对于所述延伸口设置成凹形。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填充组件的外周围设有钢板。进一步地,所述淬火炉上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出渣通道,所述出渣通道穿过所述保温层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出渣通道由回形砖堆砌形成,所述出渣通道的外周紧贴所述保温层。进一步地,所述出渣通道为筒状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淬火炉,其包括所述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及淬火炉采用回形砖堆砌形成,其便于砌筑,一次成型,比传统拼接砌筑更加简便并标准化。同时,在出口和出渣口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机构,使结构耐高温、密封可靠。并且,出渣口盖板采用门栓式顶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频繁拆卸安装。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中的出渣口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中的出渣口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中的出渣口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中的出渣口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上”、“下”、“左”、“右”、“内”、“外”等用语只是参考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不作为限定用语。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该出渣口结构主要应用于淬火炉上,尤其是网带式热处理炉。一般的,淬火炉包括炉体1和沿所述炉体1的竖直方向设置的保温层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包括:沿所述淬火炉炉体1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出渣通道3,所述出渣通道3在靠近外界一侧处为出口30,所述出口30处设有出渣口盖板4和与所述出渣口盖板4连接的顶紧机构5;所述出渣口盖板4与所述出口30之间设有密封机构6。并且,所述出口30的下方设有接渣板7,以便于接收从出口30排出的炉渣。优选的,为保证炉体1内热量的隔绝,保温层2包括靠近所述淬火炉炉体1设置的第一保温层21和紧贴所述第一保温层21设置的第二保温层22;所述出渣通道3从所述淬火炉炉体1内穿过所述第一保温层21和第二保温层22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层21为耐火纤维层,所述第二保温层22通过保温砖堆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机构6为垫片,优选的,为石棉布密封垫片。所述顶紧机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渣口盖板4两侧的耳板51、穿过两个所述耳板51设置的门栓52,以及穿过所述门栓52设置的顶紧螺栓53,所述顶紧螺栓53活动性设置在所述门栓52上,所述顶紧螺栓53可相对所述门栓52朝向所述出渣口盖板4移动以使所述出渣口盖板4顶紧所述密封机构6。在本实施例中,出渣口盖板4的一侧设有用于填充在所述出渣通道3内的纤维填充组件40,所述出渣口盖板4的另一侧设有开启用于拉动所述出渣口盖板4移动的把手41。通过设置该纤维填充组件40,可使出渣口盖板4在封闭出口30时,纤维填充组件40能在出渣通道3内完全填充,保证其密封效果,使炉内气氛更稳定。请参见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于纤维填充组件40频繁被拔出/填充塞满出渣通道3,其纤维结构容易被破坏,因此,可以通过在纤维填充组件40的外周围设钢板401,来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淬火炉上设有一个所述出渣通道3,所述出渣通道3穿过所述保温层2设置。所述出渣通道3为由回形砖堆砌形成的筒状结构,且出渣通道3的外周紧贴所述保温层2。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出渣通道3的形状可以采用其他类型,而本实施例采用回形砖来堆砌出渣通道3,使其便于砌筑、一次成型,比传统拼接砌筑更加简便并标准化。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出渣通道3,且其堆砌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出渣口30处还可以设置尺寸大于出渣口30的延伸口31,并且出渣口盖板4设置为紧密盖合该延伸口31的盖体形状,即延伸口31和出渣口盖板4设置成凹凸盖合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设置在淬火炉上,所述淬火炉包括炉体和沿所述炉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包括:/n沿所述淬火炉炉体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出渣通道,所述出渣通道在靠近外界一侧处为出口,所述出口处设有出渣口盖板和与所述出渣口盖板连接的顶紧机构;所述出渣口盖板与所述出口之间设有密封机构;/n所述出口的下方设有接渣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淬火炉出渣口结构,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设置在淬火炉上,所述淬火炉包括炉体和沿所述炉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包括:
沿所述淬火炉炉体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出渣通道,所述出渣通道在靠近外界一侧处为出口,所述出口处设有出渣口盖板和与所述出渣口盖板连接的顶紧机构;所述出渣口盖板与所述出口之间设有密封机构;
所述出口的下方设有接渣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靠近所述淬火炉炉体设置的第一保温层和紧贴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的第二保温层;所述出渣通道从所述淬火炉炉体内穿过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为耐火纤维层,所述第二保温层通过保温砖堆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炉出渣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渣口盖板两侧的耳板、穿过两个所述耳板设置的门栓,以及穿过所述门栓设置的顶紧螺栓,所述顶紧螺栓活动性设置在所述门栓上,所述顶紧螺栓可相对所述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平,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凌电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