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623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具体涉及汽车配件加工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左侧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模具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模具的中部套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底部的中部以及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底座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移动台,所述移动台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固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螺旋式的输水管对模具进行散热,利用高速流通的水流带走模具的热量,高效的同时具有稳定、均匀的特性,避免模具内部的配件散热不均,为配件的加工提供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加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很多配件都是采用塑料件制成,汽车配件经注塑模具注塑成型再由模具中取出后,一般温度较高有60℃左右,需要将其冷却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若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则需要12h左右,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需要使用冷却装置对配件进行降温处理。冷却方式有水冷、风冷等方式,现有技术中对配件多采用水冷方式,即设计一个与配件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模型凹槽,在其背面布置冷却水管路,通过对管路通水,带走配件传递到模型凹槽的热量进行冷却。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装置的冷却管道设置较为单一,通常只是对配件的底部进行冷却处理,造成配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一致,产品容易出现变形,因此,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许多设计和改进。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4249288U针对该问题,设置了带网状管路结构的底板和四个侧板,对配件模具进行冷却,但是该专利仍然未能解决配件模具上表面的冷却问题,使得上表面的冷却远远滞后于其他部分,容易因冷却不均导致配件模具变形报废等;又有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439210A,包括模型凹槽,模型凹槽的四周和底部分别设有缠绕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但仍然不能实现对配件上表面的有效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通过设置螺旋式的输水管对模具进行散热,利用高速流通的水流带走模具的热量,高效的同时具有稳定、均匀的特性,避免模具内部的配件散热不均,为配件的加工提供便利,通过设置的支架,为承载输水管提供支撑,通过设置的可移动的移动台,为拆装模具提供便利,方便更换模具,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连接杆的配合工作,为承载安装模具提供支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左侧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部设置有模具,所述模具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模具的中部套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底部的中部以及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底座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移动台,所述移动台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移动台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底座顶部的左侧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腔的顶部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轮,所述移动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座。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台底部的外壁贴合底座顶部的外壁,左侧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模具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固定槽的内部并契合第一固定槽的内壁,右侧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模具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二固定槽的内部并契合第二固定槽的内壁。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水管螺旋套设在模具的外部,输水管贴合模具的外壁,所述支架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顶部的外壁上。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槽的内腔贯穿底座的壁体并连通底座右侧的外壁,所述丝杆的左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移动槽左侧顶部的内壁上,所述导杆的左端固定连接在移动槽左侧底部的内壁上,所述承载座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移动槽底部右侧的内壁上。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丝杆的右端通过移动槽右侧的开口延伸至底座右侧的外部,所述承载座顶部的一端套设在丝杆的外部,丝杆与承载座的壁体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柱底部的一端由移动槽顶部的开口延伸至移动槽的内部,所述连接柱套设在丝杆的外部,丝杆与连接柱的壁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柱套设在导杆的外部,导杆与连接柱的壁体紧密贴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通过设置螺旋式的输水管对模具进行散热,利用高速流通的水流带走模具的热量,高效的同时具有稳定、均匀的特性,避免模具内部的配件散热不均,为配件的加工提供便利,通过设置的支架,为承载输水管提供支撑,通过设置的可移动的移动台,为拆装模具提供便利,方便更换模具,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连接杆的配合工作,为承载安装模具提供支持;2、通过导杆13与连接柱的传动,方便移动移动台,为拆装模具提供便利,通过设置的导杆,为连接柱的移动提供导向,通过设置的承载座,为承载丝杆、导杆提供坚实的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移动槽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底座、2支撑台、3第一固定槽、4输水管、5支架、6移动台、7第二固定槽、8连接柱、9模具、10连接杆、11移动槽、12丝杆、13导杆、14摇轮、15承载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1-3所示的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的左侧设置有支撑台2,支撑台2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固定槽3,底座1顶部的中部设置有模具9,模具9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模具9的中部套接有输水管4,输水管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箱,输水管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高压水源,输水管4底部的中部以及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5,底座1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移动台6,移动台6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固定槽7,移动台6底部的外壁贴合底座1顶部的外壁,左侧两个连接杆10远离模具9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固定槽3的内部并契合第一固定槽3的内壁,右侧两个连接杆10远离模具9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二固定槽7的内部并契合第二固定槽7的内壁,输水管4螺旋套设在模具9的外部,输水管4贴合模具9的外壁,支架5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顶部的外壁上。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螺旋式的输水管4对模具9进行散热,利用高速流通的水流带走模具9的热量,高效的同时具有稳定、均匀的特性,避免模具9内部的配件散热不均,为配件的加工提供便利,通过设置的支架5,为承载输水管4提供支撑,通过设置的可移动的移动台6,为拆装模具9提供便利,方便更换模具9,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槽3、第二固定槽7、连接杆10的配合工作,为承载安装模具9提供支持。如附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还包括连接柱8,连接柱8固定连接在移动台6底部的正中,底座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移动槽11,移动槽1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丝杆12,丝杆12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轮14,移动槽1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导杆13,导杆13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座15,移动槽11的内腔贯穿底座1的壁体并连通底座1右侧的外壁,丝杆12的左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移动槽11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设置有支撑台(2),所述支撑台(2)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固定槽(3),所述底座(1)顶部的中部设置有模具(9),所述模具(9)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模具(9)的中部套接有输水管(4),所述输水管(4)底部的中部以及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5),所述底座(1)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移动台(6),所述移动台(6)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固定槽(7);/n所述移动台(6)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连接柱(8),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移动槽(11),所述移动槽(1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丝杆(12),所述丝杆(12)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轮(14),所述移动槽(1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导杆(13),所述导杆(13)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座(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设置有支撑台(2),所述支撑台(2)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固定槽(3),所述底座(1)顶部的中部设置有模具(9),所述模具(9)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模具(9)的中部套接有输水管(4),所述输水管(4)底部的中部以及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5),所述底座(1)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移动台(6),所述移动台(6)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固定槽(7);
所述移动台(6)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连接柱(8),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移动槽(11),所述移动槽(1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丝杆(12),所述丝杆(12)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轮(14),所述移动槽(1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导杆(13),所述导杆(13)右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座(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配件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台(6)底部的外壁贴合底座(1)顶部的外壁,左侧两个所述连接杆(10)远离模具(9)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固定槽(3)的内部并契合第一固定槽(3)的内壁,右侧两个所述连接杆(10)远离模具(9)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二固定槽(7)的内部并契合第二固定槽(7)的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春霞李大勇陆国雄
申请(专利权)人:景德镇市佳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