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328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属于炉具技术领域。自动进料装置包括壳体、活塞和挡煤板,其中,壳体上设有下料口,下料口与煤仓连通,活塞抽拉连接于壳体上用于封堵或打开炉膛的进料口,挡煤板与壳体连接并与进料口的进料上壁面间隔设置,挡煤板的底端能抵接于活塞的上表面,活塞上方与下料口及挡煤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燃煤的容纳腔。该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能够保证无论活塞停在任意位置,都能防止炉膛回火至容纳腔中,从而避免煤仓着火,提高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
本技术涉及炉具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
技术介绍
现有分级燃烧集中供暖炉具上一般都设有自动进料装置,以实现对洁净燃煤的推进和对炉膛的定量加料。如图1所示,活塞2’抽拉连接于壳体1’上,现有的自动进料装置在加料过程中,煤仓内的燃煤和炉膛的燃煤处于连接的状态,只有当活塞2’封住进料口时,才能隔断煤仓内的燃煤和炉膛的燃煤。当炉具在停电等极端工况下,炉具引风机和自动进料装置都会停止工作,如果自动进料装置的活塞2’此时正好处于打开状态,炉膛内燃烧的燃煤和煤仓内的燃煤处于连通状态,若长时间(大于4小时)无人处理,就有引燃煤仓的危险,具有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保证无论活塞停在任何位置都能防止回火的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该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能够保证无论活塞停在任意位置,都能防止炉膛回火至容纳腔中,从而避免煤仓着火,提高自动进料装置及炉具使用的安全性。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包括壳体、活塞和挡煤板,所述壳体上设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与煤仓连通,所述活塞抽拉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用于封堵或打开炉膛的进料口,所述挡煤板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进料口的进料上壁面间隔设置,所述挡煤板的底端能抵接于所述活塞的上表面,所述活塞上方与所述下料口及所述挡煤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燃煤的容纳腔。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塞包括相互连接的滑动导板和止挡板,所述止挡板用于向所述炉膛的进料口方向推动所述止挡板前方的燃煤且能够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料口,所述滑动导板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所述活塞的位置。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包括滑动连接的滑轮和导轨,所述滑轮和所述导轨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活塞上。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过载保护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一端与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驱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能在所述活塞载荷超过阈值时停止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转动。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过载破坏件和传动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嵌套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过载破坏件用于周向固定所述传动轴和所述输出轴,所述过载破坏件能够承受的最大扭矩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驱动电机能够安全运行的最大扭矩值。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传动轴连接且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活塞上。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孔,所述传动轴上对应设置有第二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卡接孔的直径相同且与所述过载破坏件的尺寸相适配,所述过载破坏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孔和所述第二卡接孔内。作为一种自动进料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安装座的环向侧面设置有检修口。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炉具,包括炉膛和在所述炉膛的上游设置的如上所述的自动进料装置,所述自动进料装置用于向所述炉膛输送燃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进料装置,该自动进料装置通过设置挡煤板,且挡煤板与进料上壁面间隔设置,使得活塞打开进料口后,容纳腔内的燃煤不会立即下落至进料口处,而是当活塞与进料上壁面的距离大于挡煤板与进料上壁面的距离时,容纳腔与进料口连通,燃煤才会从容纳腔掉落至进料口处。由于挡煤板增加了容纳腔内的燃煤与进料上壁面的距离,因此,当活塞运动至远离进料上壁面的极限位置处,炉膛内的燃煤和容纳腔内的燃煤仍处于断开的状态,从而保证由于停电等情况而造成活塞停在任何位置都不会引起容纳腔及煤仓回火,保证了自动进料装置的安全使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炉具,该炉具包括炉膛和设置在炉膛上游的自动进料装置,自动进料装置用于向炉膛输送燃煤。该炉具能够避免煤仓回火,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炉具的安全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炉具的活塞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自动进料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炉具未进料时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炉具一次进料时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炉具完成一次进料行程时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炉具停机时活塞处于第一种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炉具停机时活塞处于第二种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自动进料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壳体;2’、活塞;1、壳体;2、活塞;21、滑动导板;22、止挡板;3、挡煤板;4、第一传感器;5、第二传感器;6、导轨组件;61、滑轮;62、导轨;7、传动组件;71、齿轮;72、齿条;8、过载保护驱动组件;81、驱动电机;811、输出轴;82、过载破坏件;83、传动轴;84、安装座;841、检修口;100、进料上壁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活塞(2)和挡煤板(3),所述壳体(1)上设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与煤仓连通,所述活塞(2)抽拉连接于所述壳体(1)上用于封堵或打开炉膛的进料口,所述挡煤板(3)与所述壳体(1)连接并与所述进料口的进料上壁面(100)间隔设置,所述挡煤板(3)的底端能抵接于所述活塞(2)的上表面,所述活塞(2)上方与所述下料口及所述挡煤板(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燃煤的容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活塞(2)和挡煤板(3),所述壳体(1)上设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与煤仓连通,所述活塞(2)抽拉连接于所述壳体(1)上用于封堵或打开炉膛的进料口,所述挡煤板(3)与所述壳体(1)连接并与所述进料口的进料上壁面(100)间隔设置,所述挡煤板(3)的底端能抵接于所述活塞(2)的上表面,所述活塞(2)上方与所述下料口及所述挡煤板(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燃煤的容纳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包括相互连接的滑动导板(21)和止挡板(22),所述止挡板(22)用于向所述炉膛的进料口方向推动所述止挡板(22)前方的燃煤且能够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料口,所述滑动导板(21)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用于检测所述活塞(2)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导轨组件(6),所述导轨组件(6)包括滑动连接的滑轮(61)和导轨(62),所述滑轮(61)和所述导轨(62)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活塞(2)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进料装置还包括过载保护驱动组件(8)和传动组件(7),所述传动组件(7)一端与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8)驱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2)连接,所述过载保护驱动组件(8)能在所述活塞(2)载荷超过阈值时停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文凯巩运迎宋令坡张海燕唐元清王海苗
申请(专利权)人:兖矿科技有限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