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V挪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08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AGV挪车器,包括车架、至少两个叉臂、手把、液压驱动装置和连杆机构,叉臂设于车架侧部,液压驱动装置通过转轴与车架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与叉臂传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底部的推杆连接有导向轮,手把连接在液压驱动装置上,叉臂底部设有万向轮,液压驱动装置用于驱使叉臂绕万向轮向上倾斜举升或复位下降,叉臂上侧设有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AGV挪车器,面对故障AGV时,先将叉臂插入故障AGV底部,然后通过液压驱动装置控制叉臂位于车架的一侧举升,将故障AGV倾斜抬起,通过操控手把人工拖走故障AGV,叉臂上侧的限位结构配合在AGV底部,有效避免AGV脱离叉臂,使用方便,叉臂底部设置万向轮,便于更容易拖动AGV向各个方向行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AGV挪车器
本技术属于车辆移动处理
,具体涉及AGV挪车器。
技术介绍
AGV作为无人作业运输的主要运输工具,其包括带驱动单元的牵引式AGV和具有举升功能的AGV叉车等多种类别,由叉车改装成的AGV的AGV叉车,其不具备驱动单元功能。当重达1000kg以上的叉车式AGV故障,加上其不备自动行走的能力,此类AGV即堵塞物流通道。故障AGV可能阻挡其他AGV,最终生产线缺料停线。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有种:1.用桥式起重机/叉车吊起并移走故障AGV;2.叉车货叉插入故障AGV底部,提升然后移走。且要求具备起重机/叉车等特种装备和对应的专业人员,故障AGV处理方式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采用人工方式移走故障AGV的AGV挪车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AGV挪车器,包括车架、至少两个叉臂、手把、液压驱动装置和连杆机构,所述叉臂设于车架侧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叉臂传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底部的推杆连接有导向轮,所述手把连接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上,通过操作所述手把可改变所述导向轮的转向,所述叉臂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用于驱使所述叉臂绕所述万向轮向上倾斜举升或复位下降,所述叉臂上侧设有拖拉AGV时与AGV配合限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AGV挪车器,面对故障AGV时,先将叉臂插入故障AGV底部,然后通过液压驱动装置控制叉臂位于车架的一侧举升,从而将故障AGV倾斜抬起,最后通过操控手把人工拖走故障AGV,使用方便;叉臂上侧的限位结构配合在AGV底部,有效避免AGV脱离叉臂,叉臂底部设置万向轮,便于更容易拖动AGV向各个方向行驶,移走故障AGV的方式成本低。进一步的,所述叉臂设有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为相对的设置在两叉臂内侧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剖切面呈“L”形状;通过这样设置,当叉臂插入故障AGV车头底部后,液压驱动装置举升叉臂过程中,使AGV车头的两侧落入对应的第一限位槽,有效防止故障AGV被拖走时脱离挪车器。进一步的,两第一限位槽内壁之间的间距为400mm至500mm;通过这样设置,两第一限位槽内壁间距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便于AGV的车头更好地与限位结构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万向轮设置在所述叉臂底部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降低叉臂举升后的倾斜角度,移走故障AGV时行走更平稳。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安装座和与对应所述叉臂数量的摆杆,所述液压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摆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接部和第二转接部,所述安装座通过第一转接部与所述摆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叉臂通过第二转接部与所述摆杆另一端转动连接;通过这样设置,采用连杆机构举升叉臂的方式,叉臂举升稳定、畅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接部位于所述摆杆的另一侧设有多个,多个第二转接部与所述第一转接部的距离均不相等,通过这样设置,便于用户根据使用需求将叉臂连接在不同所述第二转接部,以便提高或降低叉臂举升的速率。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液压缸和液压泵,所述液压缸与液压泵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手把的下端通过连接座可转动设于所述液压缸侧部,所述连接座上设有与液压泵活塞配合的推顶部,通过往复翻摆所述手把可使液压泵连续向所述液压缸输送液压油,从而增加所述叉臂的离地间距;通过这样设置,通过往复翻摆所述手把即可控制叉臂的举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管道的泄压阀,所述手把设有泄压杆,所述泄压杆通过连接线管与所述泄压阀的阀芯连接,通过操作所述泄压杆可使所述液压缸的推杆复位,从而降低所述叉臂的离地间距;通过这样设置,当故障AGV移送到目的位置后,便于快速将故障AGV降低放倒,以及取出挪车器。附图说明图1为AGV挪车器的示意图图2为AGV挪车器的后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液压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叉臂的一种替换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AGV挪车器移走故障AGV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至图4和图6,本技术的AGV挪车器,包括车架1、至少两个叉臂2、手把3、液压驱动装置4和连杆机构5,所述叉臂2设于车架1侧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通过转轴40与所述车架1周向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通过所述连杆机构5与所述叉臂2传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底部的推杆连接有导向轮11,所述手把3连接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上,通过操作所述手把3可改变所述导向轮11的转向,所述叉臂2底部设有万向轮23,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用于驱使所述叉臂2绕所述万向轮23向上倾斜举升或复位下降,所述叉臂2上侧设有拖拉AGV时与AGV配合限位结构。参见图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AGV挪车器,面对故障AGV时,先将叉臂2插入故障AGV底部,然后通过液压驱动装置4控制叉臂2位于车架1的一侧举升,从而将故障AGV倾斜抬起,最后通过操控手把3人工拖走故障AGV,使用方便;叉臂2上侧的限位结构配合在AGV底部,有效避免AGV脱离叉臂2,叉臂2底部设置万向轮23,便于更容易拖动AGV向各个方向行驶,移走故障AGV的方式成本低。参见图1至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叉臂2设有两个,所述叉臂2端部的两侧设有导向斜面21,对叉臂2插入AGV底部时起到导向作用,所述限位结构为相对的设置在两叉臂2内侧的第一限位槽22,所述第一限位槽22的剖切面呈“L”形状,优选的,两第一限位槽22内壁之间的间距为400mm至500mm,与AGV车头的宽距相适配;通过这样设置,当叉臂2插入故障AGV车头底部后,液压驱动装置4举升叉臂2过程中,使AGV车头的两侧落入对应的第一限位槽22,有效防止故障AGV被拖走时脱离挪车器,两第一限位槽22内壁间距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便于AGV的车头更好地与限位结构配合。参见图5,在一种替换的实施例中,所述叉臂2设有三个,其包括两外叉臂201和设于两外叉臂201之间的中间叉臂202,所述限位结构为设于两外叉臂201相对内侧的第一限位槽22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叉臂202上的第二限位槽203,所述第一限位槽22连通所述外叉臂201的上侧和相对内侧,所述第二限位槽203连通所述中间叉臂202的上侧和两侧;通过这样设置,使叉臂2的承重效果更好。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轮23设置在所述叉臂2底部远离所述车架1的一侧;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降低叉臂2举升后的倾斜角度,移走故障AGV时行走更平稳。参见图2至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机构5包括安装座51和与对应所述叉臂2数量的摆杆52,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设于所述安装座51上,所述安装座51设有连接孔53,所述液压驱动装置4底部的推杆穿过所述连接孔53与所述导向轮11连接,所述摆杆52的两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至少两个叉臂、手把、液压驱动装置和连杆机构,所述叉臂设于车架侧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叉臂传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底部的推杆连接有导向轮,所述手把连接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上,通过操作所述手把可改变所述导向轮的转向,所述叉臂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用于驱使所述叉臂绕所述万向轮向上倾斜举升或复位下降,所述叉臂上侧设有拖拉AGV时与AGV配合限位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至少两个叉臂、手把、液压驱动装置和连杆机构,所述叉臂设于车架侧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叉臂传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底部的推杆连接有导向轮,所述手把连接在所述液压驱动装置上,通过操作所述手把可改变所述导向轮的转向,所述叉臂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用于驱使所述叉臂绕所述万向轮向上倾斜举升或复位下降,所述叉臂上侧设有拖拉AGV时与AGV配合限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设有两个,所述限位结构为相对的设置在两叉臂内侧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剖切面呈“L”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两第一限位槽内壁之间的间距为400mm至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设置在所述叉臂底部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AGV挪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业陈慧玲梁杰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