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590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座垫框架的强度的车辆用座椅。车辆用座椅具备后部托架(25),该后部托架(25)与用于固定安全带(7)的带扣(8b)连接并焊接于后部框架(21),多根线材(24)中的至少一根线材(24)构成为通过后端侧焊接于后部托架(25)而经由后部托架(25)与后部框架(21)连接的第一线材(24a)。由此,第一线材(24a)不直接焊接于后部框架(21),因而能够抑制后部框架(21)受到第一线材(24a)的焊接时的热影响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座垫框架(2)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尤其涉及能够提高座垫框架的强度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将支承缓冲垫的线材焊接于座垫框架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线材的前后两端侧焊接于座垫框架的前部框架(前管)、后部框架(加强管)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94104号公报(例如,段落0024、图1)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除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线材以外,还将与带扣(用于固定安全带的部件)连接的后部托架焊接于后部框架的情况下,若线材的焊接位置与后部托架的焊接位置接近,则后部框架容易受到焊接时的热影响。因此,存在座垫框架的强度有可能降低这样的问题点。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座垫框架的强度提高的车辆用座椅。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该目的,本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多根线材,设置为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座垫框架,具有与该多根线材的前后两端侧连接的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后部托架,该后部托架与用于固定安全带的带扣连接并焊接于所述后部框架,所述多根线材中的至少一根线材构成为第一线材,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将后端侧焊接于所述后部托架,从而经由所述后部托架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以下效果。具备后部托架,该后部托架与用于固定安全带的带扣连接并焊接于后部框架,多根线材中的至少一根线材构成为第一线材,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将后端侧焊接于后部托架,从而经由后部托架与后部框架连接。由此,由于第一线材不直接焊接于后部框架,所以能够抑制后部框架受到第一线材的焊接时的热影响的情况。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座垫框架的强度的效果。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后部托架具备在其前端侧的上表面凹陷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焊接第一线材,所以能够使从第一线材的焊接位置到后部框架的热的传递路径增长与凹部的凹陷的深度相应的量。因此,能够抑制后部框架受到第一线材的焊接时的热影响,所以具有能够使座垫框架的强度提高的效果。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二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凹部的凹陷的深度设定为比第一线材的外径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材向被线材(后部托架)支承的缓冲垫侧突出的情况。由此,具有能够抑制第一线材的后端部分咬入缓冲垫而损伤缓冲垫的情况、或者落座者感到第一线材的突出所带来的异物感的情况的效果。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二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凹部形成于后部托架的左右方向端部,因此能够使凹部的左右方向端部开放。由此,具有能够提高将第一线材焊接于凹部时的作业性的效果。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后部框架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后部托架具备下表面弯曲部,该下表面弯曲部沿着后部框架的下表面侧的外周面弯曲且左右两端沿着后部框架的下表面焊接,所以能够提高后部框架与下表面弯曲部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强度。即,由于在后部托架固定有带扣,所以当在正面碰撞时由于落座者的载荷而将安全带向前方侧牵引时,后部托架经由带扣向前方的斜上方被牵拉,剪切方向的载荷会作用于后部框架与后部托架的下表面弯曲部之间的焊接部分。对此,通过将下表面弯曲部的左右两端沿着后部框架的下表面进行焊接,能够将该焊接部分在剪切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因此,具有相对于在正面碰撞时从安全带作用的载荷,能够提高后部框架与下表面弯曲部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强度的效果。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五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将下表面弯曲部相对于后部框架的焊接位置和第一线材相对于后部托架的焊接位置设定于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由此,即使第一线材的焊接时的热经由后部托架传递到后部框架,也能够将该热传递到从下面弯曲部与后部框架之间的焊接位置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材及下表面弯曲部的焊接时的热影响集中于后部框架的一部分的情况,因此具有能够使座垫框架的强度提高的效果。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五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多根线材中的除了第一线材之外的线材构成为后端侧直接焊接于后部框架的第二线材,因此在焊接第二线材的区域中后部托架容易受到焊接时的热影响。对此,通过将后部托架的下表面弯曲部相对于后部框架的焊接范围和第二线材相对于后部框架的焊接范围设定于在沿后部框架的轴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从而即使在第二线材在接近下表面弯曲部的位置处焊接于后部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线材和下表面弯曲部的焊接时的热影响集中于后部框架的一部分的情况。因此,具有能够使座垫框架的强度提高的效果。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七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焊接于后部框架的第二线材的后端部分沿着后部框架的上表面侧的外周面弯曲,第二线材相对于后部框架的焊接范围设定于在座垫框架固定于车辆的使用状态下比后部框架的上端靠前方侧且位于后部框架的斜上方侧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提高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强度。即,如上所述,在正面碰撞时后部托架向前方的斜上方被牵拉,因此后部框架试图朝向该牵拉方向变形。对于该变形,通过在后部框架中的前方斜上方侧的外周面焊接第二线材,从而能够抑制剪切方向的载荷作用于该焊接部分的情况。因此,具有相对于前面碰撞时的载荷能够提高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强度的效果。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八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第二线材的后端部配置为在使用状态下与后部框架的上端一致、或者比后部框架的上端靠前方侧,所以由于落座者落座时的载荷,剪切方向的载荷容易作用于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之间的焊接部分。对此,通过将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的焊接范围设为到达在使用状态下比后部框架的前端靠下方侧的区域的范围,从而相对于落座者落座时的载荷,能够将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之间的焊接部分在剪切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因此,具有能够确保后部框架与第二线材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强度的效果。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七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效果。由于前部框架形成为筒状,第二线材的前端焊接于前部框架的外周面,因此第二线材的前后两端侧焊接于筒状的前部框架及后部框架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例如,若第二线材的前后两端分别为沿着前部框架、后部框架的外周面的弯曲形状,则例如由于第二线材的长度的公差等,第二线材的前端侧的弯曲部分有时会配置于从所期望的位置相对于前部框架前后偏离的位置。由于该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第二线材的弯曲部分有时会成为相对于前部框架浮起的状态,并且第二线材相对于前部框架的外周面(周长)的接触长度越长,该浮起越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多根线材,设置为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座垫框架,具有与该多根线材的前后两端侧连接的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n具备后部托架,该后部托架与用于固定安全带的带扣连接并焊接于所述后部框架,/n所述多根线材中的至少一根线材构成为第一线材,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将后端侧焊接于所述后部托架,从而经由所述后部托架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08 JP 2019-073600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多根线材,设置为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座垫框架,具有与该多根线材的前后两端侧连接的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具备后部托架,该后部托架与用于固定安全带的带扣连接并焊接于所述后部框架,
所述多根线材中的至少一根线材构成为第一线材,所述第一线材通过将后端侧焊接于所述后部托架,从而经由所述后部托架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托架具备在其前端侧的上表面凹陷的凹部,
所述第一线材焊接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凹陷的深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线材的外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后部托架的左右方向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框架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后部托架具备下表面弯曲部,该下表面弯曲部沿着所述后部框架的下表面侧的外周面弯曲,并且左右两端沿着所述后部框架的下表面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表面弯曲部的左右两端相对于所述后部框架的焊接位置和所述第一线材相对于所述后部托架的焊接位置设定于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线材中的除了所述第一线材之外的线材构成为后端侧直接焊接于所述后部框架的第二线材,
所述下表面弯曲部相对于所述后部框架的焊接范围和所述第二线材相对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东宏司今用和也西原旨利安江谅潘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