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精密模具注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其包括后模、固定板和连接板,连接板设置在后模和固定板之间,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后模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模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顶针板,后模内设置有顶针,顶针与后模之间滑动连接,顶针与顶针板之间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与顶针板固定连接,连接块与顶针板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小顶针弯折几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
本技术涉及精密模具注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注塑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塑料零配件通过注塑一体形成,尤其是汽车零配件。参照图1,现有一种汽车加油小门8,其包括环部81和连接部82,环部81与连接部82固定连接,环部81安装有遮盖板,遮盖板与环部81固定连接,连接部82与汽车外壳转动连接,连接部82的侧壁设置有加强网83,加强网83包括横向加强筋831和竖向加强筋832,横向加强筋831和竖向加强筋832交错设置。汽车小门8用于遮盖汽车加油口,首先将遮盖板与环部81固定连接,然后再利用连接部82与汽车外壳转动连接。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进行汽车小门工件浇筑完毕开模时,需要利用模具后模上的顶针将工件顶出,由于顶针与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当顶针被工件卡死时,易导致顶针弯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达到减小顶针弯折几率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包括后模、固定板和连接板,连接板设置在后模和固定板之间,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后模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模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顶针板,后模内设置有顶针,顶针与后模之间滑动连接,顶针与顶针板之间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与顶针板固定连接,连接块与顶针板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件浇筑完毕后,进行脱模时,利用限位杆穿过固定板后与顶针板抵接,固定板带动后模继续滑动,使顶针板在固定板和后模之间滑动,由于连接块与顶针板固定连接,所以顶针板推动连接块滑动,由于连接块与顶针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当顶针遇到卡死的情况时,利用滑动组件使顶针与连接块滑动,对顶针承受的力进行分解和缓冲,避免顶针在卡死状态下使顶针弯折,达到减小顶针弯折几率的目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槽和滑块,滑槽开设在连接块远离顶针板的一端,滑块位于滑槽内,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滑块与顶针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针卡死受力时,顶针通过转动组件带动滑块在滑槽内滑动,同时顶针通过转动组件相对滑块发生转动,进一步提升顶针带动滑块滑动时的便捷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槽设置为U型的滑槽,滑块与滑槽相适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滑块与滑槽相适应,利用U型滑槽与滑块之间的摩擦力小,进一步提升滑块在滑槽内滑动时的顺滑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槽和转动杆,转动槽开设在滑块远离滑槽的一侧,转动槽贯穿滑块的两个端面,顶针的一端位于转动槽内,转动杆位于转动槽内,转动杆的一端穿过顶针,顶针与转动杆转动连接,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槽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针带动推动滑块在滑槽内滑动时,由于顶针在后模的限制下无法随顶针进行线性滑动,所以顶针与转动杆发生相对转动,由于转动杆位于转动槽内,且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槽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所以滑块滑动时,滑块带动顶针靠近后模处发生很小的移动,转动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提升顶针转动时的便捷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块为铁制品制成的连接块,滑块为黄铜制成的滑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黄铜与铁接触时,铜具有自润滑的作用,所以设置铁制品的连接块和铜制品的滑块,提升滑块相对连接块滑动时便捷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针板与后模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包括引导杆和弹簧,引导杆一端与顶针板固定,另一端与后模滑动连接,弹簧套设在引导杆的外侧,弹簧的一端与顶针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模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针板靠近后模时,由于后模与引导杆滑动连接,所以顶针板带动引导杆相对后模滑动;当顶针板与后膜靠近时,顶针板与后模挤压弹簧,使弹簧发生压缩,当完全脱模后,后模向前模靠近时,随着后模的移动,弹簧推动顶针板向固定板移动,使顶针板通过滑动组件带动顶针复位,便于进行下一次注塑。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模靠近顶针板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弹簧靠近后模的一端位于容纳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容纳槽,并将弹簧的一端设置在容纳槽内,使压缩后的弹簧位于容纳槽内,避免压缩后的弹簧位于后模和顶针板之间,提升顶针顶出后模的最大距离。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针与后模之间设置有滑孔,滑孔贯穿后模,顶针位于滑孔内,顶针与滑孔滑动连接,滑孔靠近顶针板的一侧孔径大于顶针的直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针相对后模滑动时,由于顶针在滑孔内,顶针在滑孔内相对后模滑动,滑孔靠近顶针板一侧的孔径远大于顶针的直径,便于顶针靠近后模处的顶针随滑块发生轻微位移,再次减小顶针发生弯折的概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顶针与顶针板之间设置连接块,并在连接块与顶针之间设置滑动组件,当顶针卡死时,利用滑动组件对顶针承受的力进行分解,达到减小顶针弯折几率的目的;2.通过在顶针与滑块之间设置转动槽和转动杆,提升顶针与滑块发生转动时的便捷性;3.通过在后模与顶针板之间设置弹性组件,提升完全脱模后顶针板复位时的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是加油小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模具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旨在显示滑动组件的示意图;图4是旨在显示转动组件的示意图。图中,1、模具;11、前模;12、后模;13、固定板;14、连接板;15、顶针板;2、顶针;3、连接块;4、滑动组件;41、滑槽;42、滑块;5、转动组件;51、转动槽;52、转动杆;6、弹性组件;61、引导杆;62、弹簧;63、容纳槽;7、滑孔;8、加油小门;81、环部;82、连接部;83、加强网;831、横向加强筋;832、竖向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2和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包括前模11和后模12,前模11与注塑机固定连接,后模12与前模11进行可拆卸连接,后模12远离前模1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13和连接板14,固定板13与后模12平行设置,连接板14设置在后模12和固定板13之间,连接板14的两端分别与后模12和固定板13固定连接,后模12与固定板13之间设置有顶针板15,后模12内设置有顶针2,顶针2与后模12之间设置有滑孔7,滑孔7靠近顶针板15的一端的直径远大于顶针2,顶针2与顶针板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3,连接块3为铁制品制成的连接块3,连接块3与顶针板15固定连接,连接块3与顶针板15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4,顶针板15与后模12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6。使用模具1开模时,随着后模1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包括后模(12)、固定板(13)和连接板(14),连接板(14)设置在后模(12)和固定板(13)之间,连接板(14)的两端分别与后模(12)和固定板(1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12)与固定板(13)之间设置有顶针(2)板(15),后模(12)内设置有顶针(2),顶针(2)与后模(12)之间滑动连接,顶针(2)与顶针(2)板(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3),连接块(3)与顶针(2)板(15)固定连接,连接块(3)与顶针(2)板(15)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包括后模(12)、固定板(13)和连接板(14),连接板(14)设置在后模(12)和固定板(13)之间,连接板(14)的两端分别与后模(12)和固定板(1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12)与固定板(13)之间设置有顶针(2)板(15),后模(12)内设置有顶针(2),顶针(2)与后模(12)之间滑动连接,顶针(2)与顶针(2)板(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3),连接块(3)与顶针(2)板(15)固定连接,连接块(3)与顶针(2)板(15)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4)包括滑槽(41)和滑块(42),滑槽(41)开设在连接块(3)远离顶针(2)板(15)的一端,滑块(42)位于滑槽(41)内,滑块(42)与滑槽(41)滑动连接,滑块(42)与顶针(2)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41)设置为U型的滑槽(41),滑块(42)与滑槽(41)相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具顶针防弯折的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5)包括转动槽(51)和转动杆(52),转动槽(51)开设在滑块(42)远离滑槽(41)的一侧,转动槽(51)贯穿滑块(42)的两个端面,顶针(2)的一端位于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栋磊精密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