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300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07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相连接的出光面与入光面。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出光面。光学膜片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及第一扩散结构层。基板具有入光侧与出光侧,且入光侧朝向导光板。这些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入光侧。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入光面。第一扩散结构层设置于出光侧,且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光学膜片,且位于出光侧。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背光模块具有组装良率高且集光性较佳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器这类的非自发光显示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背光模块的设计也需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境而调整。为了提升光源的光能利用率,搭载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BEF)的背光模块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之一。一般来说,此类背光模块都配置有两片光学增亮膜(例如棱镜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的两棱镜片)的叠层架构,可将导光板在大角度出射的光束导向涵盖正视角的特定角度范围内,以提高背光模块于正视角附近的整体出光强度。然而,这类双层BEF的配置方式对于背光模块的薄型化有其限制。为了提高背光模块的集光性并且突破上述薄型化的限制,一种采用逆棱镜片来取代层叠的两片光学增亮膜的集光型背光模块应运而生。这类背光模块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在正视角附近的整体出光量(亦即,具有更小角度范围的聚光特性)。另外,由于集光型背光模块所搭载的光学膜层的堆叠数量较少,使其整体厚度可有效缩减,有助于背光模块的薄化。然而,从另一观点来说,使用此类集光型背光模块,当背光模块的各膜层之间存在细部缺陷或微小异物(例如组装时所带入的尘埃或毛屑)时,在后续品管的光学检测过程中易被检出。换句话说,此类集光性能极佳的背光模块对于细微缺陷的遮瑕性也较差,致使其整体的组装良率下降。因此,如何兼顾背光模块的集光性与遮瑕性,是相关厂商在设计开发时所需面对的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装良率高且集光性较佳的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相连接的出光面与入光面。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光学膜片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第一扩散结构层。基板具有相对的入光侧与出光侧,且入光侧朝向导光板。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基板的入光侧,且这些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第一扩散结构层设置于基板的出光侧,且重叠于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光学膜片,且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位于基板的出光侧,且第一棱镜片位于光学膜片与第二棱镜片之间。第一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第二棱镜片的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位于棱镜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光学膜片具有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的多个光学微结构,且透过其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可增加背光模块于正视角附近的整体出光量(亦即,可提升背光模块的集光性)。另一方面,透过光学膜片在远离光学微结构的一侧设有扩散结构层,可提升背光模块的遮瑕性,进而提高背光模块的组装良率。换言之,也可增加背光模块各组件的制程容许度(processlatitude)。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光学膜片的剖面示意图。图5至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的剖面示意图。图9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9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10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10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13是图11的第二棱镜片的剖面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棱镜片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光学膜片的剖面示意图。特别说明的是,为清楚呈现起见,图3仅绘示出图2的导光板100、光源110与光学微结构122。请参照图1及图2,背光模块50包括导光板100、光源110与光学膜片120。导光板100具有出光面100a与入光面100b,且出光面100a与入光面100b相连接。光学膜片120重叠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0a。光源110设置在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00b的一侧。亦即,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50为侧入式背光模块。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背光模块也可以是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backlitmodule)。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0的数量以五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代表本专利技术以图式揭示内容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10的配置数量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而调整。进一步而言,光学膜片120包括基板121、多个光学微结构122与第一扩散结构层123。基板121具有相对的入光侧121a与出光侧121b,其中入光侧121b朝向导光板100,且这些光学微结构122设置在基板121的入光侧121b,其中这些光学微结构122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00b,且这些光学微结构122可选择性地与导光板10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21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光学微结构122的材质可包括紫外线硬化胶材(UVglue)、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聚合物。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20的光学微结构122可沿方向X排列于基板121,且在方向Y上延伸。举例来说,光学微结构122在垂直于延伸方向(即方向Y)的平面(即XZ平面)上的横截面轮廓可以是三角形。亦即,本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122可以是三角棱镜条,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122在XZ平面上的横截面轮廓也可根据实际的光型需求(或者是分光效果)而调整。更具体地说,请参照图2,这些光学微结构122各自具有相对的第一斜面122s1与第二斜面122s2,且第一斜面122s1与第二斜面122s2的交界处定义出光学微结构122的一棱线RL。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122在第一斜面122s1与第二斜面122s2之间具有一顶角θ,且顶角θ可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的顶角θ也可以是90度或介于90度至130度之间。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122的棱线RL(即延伸路径)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0a上的垂直投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以及第一棱镜片以及一第二棱镜片,其中:/n所述导光板具有相连接的出光面与入光面;/n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n所述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并且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第一扩散结构层,其中:/n所述基板具有相对的入光侧与出光侧,其中所述入光侧朝向所述导光板;/n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入光侧,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以及/n所述第一扩散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出光侧,且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n所述第一棱镜片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且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出光侧,且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以及第一棱镜片以及一第二棱镜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相连接的出光面与入光面;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所述光学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并且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第一扩散结构层,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相对的入光侧与出光侧,其中所述入光侧朝向所述导光板;
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入光侧,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以及
所述第一扩散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出光侧,且重叠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
所述第一棱镜片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片重叠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且各自具有多个棱镜结构,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出光侧,且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二棱镜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多个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祥杨舒评苏方旋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