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及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第一平面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线圈的无线充电设备。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的传输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运用无线充电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发展。而在众多智能设备之中,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设备为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产品。目前,无线充电器为其中重要的无线充电产品设备。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受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厂家青睐。然而,相关技术的无线充电器的能量传输用的线圈部分,由于线圈在无线充电时有电阻的损耗,造成降低传输效率的风险,并增加发热量。因而如何提高线圈性能是无线充电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其中,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端的线圈的传输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圈和设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效率高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第一平面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优选的,所述绕线组至少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叠设的第二平面绕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所述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外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外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内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内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外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外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内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内圈部并联。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还包括与第二匝线圈相邻的第三匝线圈,第三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三外圈部和第三内圈部,第三外圈部与第二内圈部紧邻设置;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二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三外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二外圈部的尾端通过一跨接部与第三外圈部的首端连接,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间隔形成一让位部,所述跨接部穿过所述让位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还包括与第二匝线圈相邻的第三匝线圈,第三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三外圈部和第三内圈部;第三外圈部与第二内圈部紧邻设置;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二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三外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通过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的尾端通孔过孔与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的尾端连接,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三外圈部的首端通孔过孔与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三外圈部的首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或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外圈部的首端和第一内圈部的首端通过一跨接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线端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或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外圈部的首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各匝线圈的外圈部和内圈部的线宽相同且间隔距离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还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n匝线圈,所述线圈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线端连接至所述第n外圈部的尾端和所述第n内圈部的尾端的出线段,所述出线段由所述第n内圈部的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圈部的外侧以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绕线组的径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所在的平面或所述第二平面绕组所在的平面。优选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绕组还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n匝线圈,所述线圈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线端连接至所述第n外圈部的尾端和所述第n内圈部的尾端的出线段,所述出线段由所述第n内圈部的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圈部的外侧以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所述出线段沿所述绕线组的径向延伸;所述出线段的其中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所在的平面,所述出线段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所在的平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包括如上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通过将相邻两匝线圈的四股线圈交错排布,从而使得两匝线圈间的长度差距更小,电流分布更为均匀,磁场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和无线充电设备的传输效率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线圈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沿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沿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线圈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沿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沿图7中E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100。所述线圈100包括第一线端1、第二线端2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1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2的绕线组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端1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入端口。所述第二线端2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出端口。当然,所述第一线端1和所述第二线端2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一线端1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出端口;所述第二线端2为所述线圈100的输入端口也是可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线组3包括叠设的第一平面绕组P3和第二平面绕组N3,所述第一平面绕组P3和第二平面绕组N3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同心螺旋环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其特征在于,/n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第一平面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其包括第一线端、第二线端以及将所述第一线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端的绕线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组至少包括第一平面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所述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组至少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叠设的第二平面绕组,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由外至内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匝线圈和第二匝线圈;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一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一外圈部和第一内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二外圈部和第二内圈部;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位于第一匝线圈的切槽内,第一内圈部位于所述第二匝线圈的切槽内;
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外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外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内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一内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外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外圈部并联,所述第二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内圈部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所述第二内圈部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绕组还包括与第二匝线圈相邻的第三匝线圈,第三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三外圈部和第三内圈部,第三外圈部与第二内圈部紧邻设置;
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平面绕组的第二外圈部的尾端与第一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二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三外圈部的首端相对,第二外圈部的尾端通过一跨接部与第三外圈部的首端连接,第一内圈部的尾端与第二内圈部的首端间隔形成一让位部,所述跨接部穿过所述让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绕组还包括与第二匝线圈相邻的第三匝线圈,第三匝线圈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切槽,并包括由切槽分隔的第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革,王红军,刘毛,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