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氢能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在碰撞(尤其是汽车前部)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碰撞冲击力,对于氢能汽车,碰撞冲击力会使汽车前部结构压溃,致使汽车前机舱内的电堆等刚性结构入侵乘员舱,因此氢能汽车在发生碰撞往往会对车内乘员产生很大的损伤,同时氢能汽车发生碰撞也容易使氢能汽车底部的氢气瓶发生挤压,导致氢气泄漏甚至爆炸。为减轻氢能汽车碰撞对车内乘员的损伤以及氢气泄漏的危害,需要开发一种能吸收汽车碰撞冲击力,减少乘员舱在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形变,且能防止氢气瓶被挤压的汽车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底架、两前纵梁和防撞梁,所述底架包括前机舱横梁和两平行设置的门槛梁,两门槛梁分别为左、右门槛梁,所述前机舱横梁设置左、右门槛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左、右门槛梁的端部,两所述前纵梁,分别为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每一所述前纵梁均包括均依次相连的吸能盒、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两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两前纵梁和防撞梁,所述底架包括前机舱横梁和两平行设置的门槛梁,两门槛梁分别为左、右门槛梁,所述前机舱横梁设置左、右门槛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左、右门槛梁的端部,两所述前纵梁分别为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每一所述前纵梁均包括均依次相连的吸能盒、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两所述前纵梁后端分别为左前纵梁后端和右前纵梁后端,所述左前纵梁后端同时连接于所述前机舱横梁和所述左门槛梁上,所述右前纵梁后端同时连接于所述前机舱横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上,所述防撞梁设置于两前纵梁前方,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吸能盒上,两所述吸能盒和两所述前纵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两前纵梁和防撞梁,所述底架包括前机舱横梁和两平行设置的门槛梁,两门槛梁分别为左、右门槛梁,所述前机舱横梁设置左、右门槛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左、右门槛梁的端部,两所述前纵梁分别为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每一所述前纵梁均包括均依次相连的吸能盒、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两所述前纵梁后端分别为左前纵梁后端和右前纵梁后端,所述左前纵梁后端同时连接于所述前机舱横梁和所述左门槛梁上,所述右前纵梁后端同时连接于所述前机舱横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上,所述防撞梁设置于两前纵梁前方,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吸能盒上,两所述吸能盒和两所述前纵梁中段上均设有多个溃缩诱导槽,所述吸能盒强度低于所述前纵梁中段的强度,所述前纵梁中段的强度低于所述前纵梁后段和所述门槛梁的强度,所述防撞梁用于将汽车碰撞时将冲击力传递给两前纵梁,两前纵梁用于在汽车碰撞时在冲击力作用下溃缩,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两前纵梁后段用于将碰撞冲击力向两门槛及前机舱横梁分散传递,以减小乘员舱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和所述前纵梁中段均为中空圆角矩形管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诱导槽均沿所述吸能盒和所述前纵梁中段的轴线均匀分布,且所有溃缩诱导槽均位于所述吸能盒和所述前纵梁中段的棱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和所述前纵梁中段内均设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源汽车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龙,郝义国,
申请(专利权)人:黄冈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