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886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包括旋座,旋座上插装有可相对其转动的钻头,旋座上设有一端延伸插入钻头内的旋拔针,旋拔针在旋座相对钻头转动时相对旋座滑动以伸出钻头外或缩入钻头内。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管道加工时,将其安装在驱动装置上,钻孔时顺时针转动旋座使旋拔针插入钻头内的一端缩入钻头内,钻头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朝下移动钻出装配孔,在钻头位于装配孔内时,逆时针转动旋座使旋拔针插入钻头内的一端伸出钻头外,钻头和旋拔针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并朝上移动完成翻孔。综上可知,本装置在一个工位实现了金属管道的冲孔和翻孔,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且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实施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旋转翻孔装置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加工领域,尤其涉及新型旋转翻孔装置。
技术介绍
空调、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的管道系统由主管和支管组成,为了提高主管和支管焊接后的稳定性,主管在冲孔完毕后需进行翻孔,现有管道的冲孔和翻孔分别由不同的装置进行加工,步骤复杂、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管道的冲孔和翻孔分别由不同的装置进行加工,步骤复杂、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高的问题作出改进,提供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包括旋座,所述旋座上插装有可相对其转动的钻头,所述旋座上设有一端延伸插入所述钻头内的旋拔针,所述旋拔针在所述旋座相对所述钻头转动时相对所述旋座滑动以伸出所述钻头外或缩入所述钻头内。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旋座上设有开口于其外壁的滑槽,所述滑槽绕所述旋座的轴线由下往上延伸。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滑槽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滑槽对称设置,所述旋拔针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旋拔针对称间隔设置。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旋座的直径由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滑槽侧壁与所述旋座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60°。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旋拔针包括插装在所述钻头上的旋拔上部,所述旋拔上部上设有位于所述滑槽内的旋拔下部,所述旋拔下部在所述旋座相对所述钻头转动时沿所述滑槽滑动以使所述旋拔上部伸出或缩入所述钻头。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旋拔下部的截面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直边,两所述直边之间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弧边,两所述直边中点的连线L1与两所述弧边对角的连线L2之间的夹角为3°~15°,所述弧边半径为4~13mm。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钻头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旋拔针伸出所述钻头外长度的限距机构。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钻头上套设有位于所述旋座下侧与所述钻头同步转动的定位件,所述钻头上套设有可沿其轴向移动且与所述旋座同步转动的调节组件,所述限距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定位件上的第一限距槽和第二限距槽,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组件上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限距槽或所述第二限距槽插接的限距柱;所述限距柱与所述第一限距槽插接配合时,所述旋拔针缩入所述钻头内,所述限距柱与所述第二限距槽插接配合时,所述旋拔针伸出所述钻头外。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钻头上设有沿其径向延伸的定位销,所述定位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卡接配合的定位孔,所述钻头上套接有用于固定所述定位件的第一紧固件。作为上述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套接在所述钻头上的调节基座以及可分离地连接在所述调节基座上的调节外壳,所述调节基座上设有所述限距柱,所述调节外壳上设有卡块,所述旋座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与所述卡块卡接配合的卡槽,所述钻头上套接有用于固定所述调节基座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调节基座之间设有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由旋座、插装在旋座内的钻头以及沿旋座滑动后可伸出或缩入钻头的旋拔针组成,应用本专利技术进行管道加工时,首先旋拔针缩入钻头内,钻头下移钻出装配孔后留在装配孔内时,旋拔针伸出钻头外并随钻头反向转动并朝上移动形成翻孔。本专利技术在一个工位上实现了金属管道的冲孔和翻孔,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且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实施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旋座的立体图;图5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旋座的剖视图;图6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旋拔针的立体图;图7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旋拔针的主视图;图8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的分解图;图9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定位件的立体图;图11为本申请新型旋转翻孔装置中调节基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如图1-11所示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包括旋座1,所述旋座1上插装有可相对其转动的钻头2,所述旋座1上设有一端延伸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旋拔针3,所述旋拔针3在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相对所述旋座1滑动以伸出所述钻头2外或缩入所述钻头2内。具体地,所述旋座1的直径由上往下逐渐减小呈圆锥状,所述旋座1上设有开口于其外壁的滑槽4,所述滑槽4绕所述旋座1的轴线由下往上延伸呈螺旋状,其中,所述滑槽4所在的螺旋线的螺距为5-20mm,优选为15mm,螺圈为0.6-1.5,优选为0.9,所述滑槽4侧壁与所述旋座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60°,优选为45°,所述滑槽4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滑槽4对称设置,所述旋拔针3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旋拔针3对称间隔设置,两所述旋拔针3间隔设置,可避免所述旋拔针3滑动伸出或缩入所述钻头2时相互摩擦造成机械磨损,可有效提高所述旋拔针3的使用寿命。由图可知,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所述旋拔针3沿所述滑槽4相对所述旋座1滑动。所述旋拔针3相对所述旋座1沿所述滑槽4朝上滑动时,所述旋拔针3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一端滑动伸出所述钻头2外,所述旋拔针3相对所述旋座1沿所述滑槽4朝下滑动时,所述旋拔针3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一端滑动缩入所述钻头2内。应用本专利技术进行管道加工时,将其安装在驱动装置上,钻孔时转动所述旋座1使所述旋拔针3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一端缩入所述钻头2内,所述钻头2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朝下移动钻出装配孔,在所述钻头2位于装配孔内时,转动所述旋座1使所述旋拔针3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一端伸出所述钻头2外,所述钻头2和所述旋拔针3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并朝上移动完成翻孔。综上可知,本装置在一个工位实现了金属管道的冲孔和翻孔,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且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进一步地,所述旋拔针3包括插装在所述钻头2上的旋拔上部31,所述旋拔上部31上设有位于所述滑槽4内的旋拔下部32,所述旋拔下部32在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沿所述滑槽4滑动以使所述旋拔上部31伸出所述钻头2外或缩入所述钻头2内。具体地,所述旋拔上部31和所述旋拔下部32焊接,焊接有利于提高所述旋拔上部31和所述旋拔下部32连接的稳定性,防止松脱,提高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旋拔下部32的截面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直边321,两所述直边321之间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弧边322,两所述直边321中点的连线L1与两所述弧边322对角的连线L2之间的夹角为3°~15°,优选为7°,所述弧边322半径为4~13mm,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座(1),所述旋座(1)上插装有可相对其转动的钻头(2),所述旋座(1)上设有一端延伸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旋拔针(3),所述旋拔针(3)在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相对所述旋座(1)滑动以伸出所述钻头(2)外或缩入所述钻头(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座(1),所述旋座(1)上插装有可相对其转动的钻头(2),所述旋座(1)上设有一端延伸插入所述钻头(2)内的旋拔针(3),所述旋拔针(3)在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相对所述旋座(1)滑动以伸出所述钻头(2)外或缩入所述钻头(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座(1)上设有开口于其外壁的滑槽(4),所述滑槽(4)绕所述旋座(1)的轴线由下往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4)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滑槽(4)对称设置,所述旋拔针(3)的数量为两,两所述旋拔针(3)对称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座(1)的直径由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滑槽(4)侧壁与所述旋座(1)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6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拔针(3)包括插装在所述钻头(2)上的旋拔上部(31),所述旋拔上部(31)上设有位于所述滑槽(4)内的旋拔下部(32),所述旋拔下部(32)在所述旋座(1)相对所述钻头(2)转动时沿所述滑槽(4)滑动以使所述旋拔上部(31)伸出所述钻头(2)外或缩入所述钻头(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旋转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拔下部(32)的截面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直边(321),两所述直边(321)之间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弧边(322),两所述直边(321)中点的连线L1与两所述弧边(322)对角的连线L2之间的夹角为3°~15°,所述弧边(322)半径为4~1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国何春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吕何鑫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