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所述汽车车身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一对侧梁的后端,并且所述后车架由倾斜部和水平部构成,其中,所述倾斜部向后且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所述水平部从所述倾斜部的后端向后且大致水平地延伸。
技术介绍
沿前后方向配置于汽车车身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车架被连接于后底板的下表面而构成封闭截面,因此,通常具有向上开口的帽状截面。相对于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结构:将后车架的后部构成为沿车宽方向向外敞开的U形截面,并且使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嵌合并连接于沿车宽方向向外敞开的侧梁内件的后部,由此通过后车架来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侧梁的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351839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由于需要使侧梁的后部与后车架的前部重叠规定距离,因此不仅重量增加,而在受到后面碰撞的情况下,无法由后车架的后部高效地吸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所述汽车车身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2)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一对侧梁(11)的后端,并且所述后车架(12)的构成包括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其中,所述倾斜部(14)向后且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所述水平部(15)从所述倾斜部(14)的后端向后大致水平地延伸,所述汽车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n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之间的副车架(18)具有沿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车架(19),所述后车架(12)由沿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截面的内部件(25)和封闭所述内部件(25)的开口部的外部件(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411 JP 2018-0762611.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所述汽车车身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2)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一对侧梁(11)的后端,并且所述后车架(12)的构成包括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其中,所述倾斜部(14)向后且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所述水平部(15)从所述倾斜部(14)的后端向后大致水平地延伸,所述汽车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
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之间的副车架(18)具有沿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车架(19),所述后车架(12)由沿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截面的内部件(25)和封闭所述内部件(25)的开口部的外部件(26)连接而构成封闭截面,在所述后车架(12)的后端设置有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3、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3、34)比设置于车身后部的环状的尾门车架(30)的下部靠后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12)的后端和后底板(27)的上方隆起部(27a)的后端被连接于构成所述尾门车架(30)的下部前表面的后端板(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18)搭载高压电气零部件,所述高压电气零部件被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连接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之间的横梁(16)和所述尾门车架(30)的下部包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3、34)由左右一对伸出部(13)和配置于左右的所述伸出部(13)之间的U形部件(34)构成,左右的所述伸出部(13)和所述U形部件(34)的强度比所述后车架(12)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U形部件(34)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的所述内部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e)的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12)的倾斜部(14)与连接左右的所述后车架(12)之间的横梁(16)、具有L形截面的加强部件(17)和后底板(27)连接,而构成在俯视观察下呈三角形的箱体结构部(28)。
8.根据权利要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誉,金子贯志,金指一隆,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