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超锋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及工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702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包括直线传送单元,所述直线传送单元的传送面上直线阵列放置有若干薄壁金属桶体,薄壁金属桶体的外表面粘附有等待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内壁会逐渐升温,在金属热传导的作用下薄壁金属桶体的热量会传导到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从而使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粘附的等待快速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升温,促进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粘附的等待快速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的挥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及工艺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印刷烘干领域。
技术介绍
可燃液体产品往往采用薄壁金属桶作为外包装来盛装,能杜绝静电的产生,而作为包装的一种,需要在薄壁金属桶体的筒体外侧面已预订的图案印刷、喷涂或涂刷,使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形成预定的图案;而金属桶外表面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干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专门设计一种针对薄壁金属桶体的烘干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及工艺方法。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包括直线传送单元,直线传送单元的传送面上直线阵列放置有若干薄壁金属桶体,薄壁金属桶体的外表面粘附有等待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直线传送单元的正上方设置有烘干器,直线传送单元能将任意一个等待烘干的薄壁金属桶体传送至与烘干器对应,烘干器能对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外表面进行烘干。进一步的,烘干器包括升降臂;烘干器还包括内筒,内筒的顶部一体化设置有顶盘,升降臂的下端固定连接顶盘,内筒的外侧同轴心设置有外筒,外筒的上端低于内筒上端,外筒的上端通过环顶盘与内筒上部分的侧壁一体化固定连接;外筒的内径大于薄壁金属桶体外径,内筒的外径小于薄壁金属桶体内径;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环柱状金属筒体容纳腔;内筒的内部为蓄压腔。进一步的,环顶盘所在高度以下的内筒由六个同轴心等距分布的环壁构成,六个同轴心等距分布的环壁从上自下依次为第一环壁、第二环壁、第三环壁、第四环壁第五环壁和第六环壁;第一环壁与第二环壁之间通过第一竖向连接壁连接、第二环壁与第三环壁之间通过第二竖向连接壁连接、第三环壁与第四环壁之间通过第三竖向连接壁连接、第四环壁与第五环壁之间通过第四竖向连接壁连接、第五环壁与第六环壁之间通过第五竖向连接壁连接;第一竖向连接壁、第三竖向连接壁和第五竖向连接壁在内筒轴线的左侧,第二竖向连接壁和第四竖向连接壁在内筒轴线的左侧;第一环壁与第二环壁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第二环壁与第三环壁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第三环壁与第四环壁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第四环壁与第五环壁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第五环壁与第六环壁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和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中分别设置有带缺口环状的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分别将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和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密封封堵;蓄压腔为常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均为松弛褶皱状态;蓄压腔高于大气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在气压作用下向外鼓胀,蓄压腔低于大气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在气压作用下朝内鼓胀。进一步的,升降臂的向下位移能带动外筒和内筒下降,使外筒同轴心罩设在直线传送单元上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外侧,从而使薄壁金属桶体同轴心于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金属筒体容纳腔中;内筒的下端一体化同轴心设置有盘状内筒底壁,沿轮廓呈圆周阵列分布有若干朝下延伸的脚桩;若干脚桩的下端顶到薄壁金属桶体的筒底上表面,从而使盘状内筒底壁与薄壁金属桶体的筒底之间形成气体过渡腔;进一步的,盘状内筒底壁的轴心处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连通管,连通管将蓄压腔与气体过渡腔连通;连通管的设置有减压阀和单向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朝下,减压阀能将蓄压腔内的气压减压后导入气体过渡腔中。进一步的,金属筒体容纳腔内的薄壁金属桶体的顶端与环顶盘下表面之间形成气体通过间距,内筒的外壁与薄壁金属桶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内环柱腔,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与外筒之间形成外环柱腔,内环柱腔顶部与外环柱腔顶部通过气体通过间距相互连通;外环柱腔的下端与直线传送单元的传送面之间形成漏气间隙;气体过渡腔四周与内环柱腔的下端连通。进一步的,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在气压作用下向外鼓胀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会接触到薄壁金属桶体的内壁,从而使向外鼓胀的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将内环柱腔分割成第一环状加热通道、第二环状加热通道、第三环状加热通道和第四环状加热通道;向外鼓胀的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的环形缺口处分别形成第一连通缺口、第二连通缺口、第三连通缺口、第四连通缺口和第五连通缺口。进一步的,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均为聚酰亚胺薄膜。进一步的,外筒的一侧设置有气泵支座,气泵支座上固定安装有气泵,气泵的气体导出管的导出端连通蓄压腔的顶端;气体导出管上安装有电磁阀和空气加热器;外筒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柱塞筒,柱塞筒内为活塞腔,活塞腔通过负压传递管连通蓄压腔的顶端,活塞腔内活塞设置有柱塞,还包括同轴心连接柱塞的柱塞推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外筒外侧的直线伸缩器,直线伸缩器与柱塞推杆平行,直线伸缩器的伸缩杆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塞推杆。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内壁会逐渐升温,在金属热传导的作用下薄壁金属桶体的热量会传导到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从而使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粘附的等待快速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升温,促进薄壁金属桶体的外壁面粘附的等待快速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的挥发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装置的整体第一示意图;附图2为本装置的整体第二示意图(外筒同轴心罩设在直线传送单元上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外侧);附图3为烘干器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外筒和内筒还在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正上方时的剖开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外筒同轴心罩设在直线传送单元上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的外侧时的剖开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朝内鼓胀后的内筒体的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6的剖视图;附图8为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朝外鼓胀后的内筒体第一视角示意图;附图9为第一柔性耐热薄膜、第二柔性耐热薄膜、第三柔性耐热薄膜、第四柔性耐热薄膜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朝外鼓胀后的内筒体第二视角示意图;附图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线传送单元(4),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的传送面上直线阵列放置有若干薄壁金属桶体(5),薄壁金属桶体(5)的外表面粘附有等待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n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的正上方设置有烘干器,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能将任意一个等待烘干的薄壁金属桶体(5)传送至与所述烘干器对应,烘干器能对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5)的外表面进行烘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线传送单元(4),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的传送面上直线阵列放置有若干薄壁金属桶体(5),薄壁金属桶体(5)的外表面粘附有等待烘干的印刷油墨、油漆或水性漆;
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的正上方设置有烘干器,所述直线传送单元(4)能将任意一个等待烘干的薄壁金属桶体(5)传送至与所述烘干器对应,烘干器能对所对应的薄壁金属桶体(5)的外表面进行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器包括升降臂(1);所述烘干器还包括内筒(25),所述内筒(25)的顶部一体化设置有顶盘(32),所述升降臂(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顶盘(32),所述内筒(25)的外侧同轴心设置有外筒(3),所述外筒(3)的上端低于所述内筒(25)上端,所述外筒(3)的上端通过环顶盘(29)与所述内筒(25)上部分的侧壁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外筒(3)的内径大于薄壁金属桶体(5)外径,所述内筒(25)的外径小于薄壁金属桶体(5)内径;所述外筒(3)与内筒(25)之间形成环柱状金属筒体容纳腔(27);所述内筒(25)的内部为蓄压腔(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环保印刷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顶盘(29)所在高度以下的内筒(25)由六个同轴心等距分布的环壁(60.2)构成,六个同轴心等距分布的环壁(60.2)从上自下依次为第一环壁(50.1)、第二环壁(50.2)、第三环壁(50.3)、第四环壁(50.4)第五环壁(50.5)和第六环壁(50.6);
第一环壁(50.1)与第二环壁(50.2)之间通过第一竖向连接壁(60.1)连接、第二环壁(50.2)与第三环壁(50.3)之间通过第二竖向连接壁(60.2)连接、第三环壁(50.3)与第四环壁(50.4)之间通过第三竖向连接壁(60.3)连接、第四环壁(50.4)与第五环壁(50.5)之间通过第四竖向连接壁(60.4)连接、第五环壁(50.5)与第六环壁(50.6)之间通过第五竖向连接壁(60.5)连接;
第一竖向连接壁(60.1)、第三竖向连接壁(60.3)和第五竖向连接壁(60.5)在内筒(25)轴线的左侧,第二竖向连接壁(60.2)和第四竖向连接壁(60.4)在内筒(25)轴线的左侧;
第一环壁(50.1)与第二环壁(50.2)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45.1)、第二环壁(50.2)与第三环壁(50.3)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45.2)、第三环壁(50.3)与第四环壁(50.4)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45.3)、第四环壁(50.4)与第五环壁(50.5)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45.4)、第五环壁(50.5)与第六环壁(50.6)之间形成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45.5);
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45.1)、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45.2)、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45.3)、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45.4)和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45.5)中分别设置有带缺口环状的第一柔性耐热薄膜(26.1)、第二柔性耐热薄膜(26.2)、第三柔性耐热薄膜(26.3)、第四柔性耐热薄膜(26.4)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26.4);第一柔性耐热薄膜(26.1)、第二柔性耐热薄膜(26.2)、第三柔性耐热薄膜(26.3)、第四柔性耐热薄膜(26.4)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26.4)分别将带缺口的第一圆环镂空窗(45.1)、带缺口的第二圆环镂空窗(45.2)、带缺口的第三圆环镂空窗(45.3)、带缺口的第四圆环镂空窗(45.4)和带缺口的第五圆环镂空窗(45.5)密封封堵;蓄压腔(31)为常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26.1)、第二柔性耐热薄膜(26.2)、第三柔性耐热薄膜(26.3)、第四柔性耐热薄膜(26.4)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26.4)均为松弛褶皱状态;蓄压腔(31)高于大气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26.1)、第二柔性耐热薄膜(26.2)、第三柔性耐热薄膜(26.3)、第四柔性耐热薄膜(26.4)和第五柔性耐热薄膜(26.4)在气压作用下向外鼓胀,蓄压腔(31)低于大气压时,第一柔性耐热薄膜(26.1)、第二柔性耐热薄膜(26.2)、第三柔性耐热薄膜(26.3)、第四柔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锋
申请(专利权)人:王超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