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663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包括主体结构、连接部件及附件、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内部均增加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压力元件和摩擦元件形成滑摩组件,所述滑摩组件在相互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尼,基础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驱动侧及拖动侧基础阻尼,阻尼范围小,拖动侧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减振阻尼,所述减振装置具备在驱动侧及拖动侧产生不同的可调阻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根据车辆驱动及拖动侧行驶需求实现相应的阻尼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车辆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减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减振器属于车辆动力总成系统中的传动系统部件,同时是连接发动机与变速箱传动系统的首个关键部件,它具有弹簧减振和阻尼减振两种基本减振功能,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将发动机输出端振动进行衰减后输出到变速箱端,从而得到较小的振动幅值。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车辆的开发技术进步,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原本配置简单的减振功能部件的车辆减振水平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必要对现有传动系统部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形式下混合动力系统的需求。这是本申请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能够实现在驱动侧与拖动侧不同阻尼水平的扭转减振。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主体结构、连接部件及附件,还包括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内部均增加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压力元件和摩擦元件形成滑摩组件,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主体结构、连接部件及附件;其特征在于:该减振装置还包括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内部均增加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压力元件和摩擦元件形成滑摩组件,所述滑摩组件在相互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尼,基础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驱动侧及拖动侧基础阻尼,拖动侧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减振阻尼,所述减振装置具备在驱动侧及拖动侧产生不同的可调阻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主体结构、连接部件及附件;其特征在于:该减振装置还包括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基础减振系统和拖动侧减振系统内部均增加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压力元件和摩擦元件形成滑摩组件,所述滑摩组件在相互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尼,基础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驱动侧及拖动侧基础阻尼,拖动侧减振系统产生减振系统所需的减振阻尼,所述减振装置具备在驱动侧及拖动侧产生不同的可调阻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拖动侧减振系统包括二级盖板,摩擦元件,控制盘,十字垫圈,压力元件,二级钢片,限位铆钉,所述控制盘具有内齿,花键轴套齿的大小比控制盘的内齿形孔小,两者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形成起始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盘的外部延伸出至少一个手指,手指的大小由传递扭矩的强度决定,所述手指与减振弹簧为接触配合,此时位置为最大旋转角度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变阻尼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元件的一端面与十字垫圈配合,另一端面与二级钢片配合,十字垫圈设有卡脚插入到二级钢片中实现压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伟邱毅凡刘义王菁陈祥楚海宾朱帆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