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包括斜坡和通过斜坡延伸形成的屋沿,屋沿上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引流槽连通的集水腔,集水腔开设有落水孔,落水孔处安装有与集水腔连通的排水管,靠近落水孔设置有辅助排水孔,落水孔与辅助排水孔轴向平行设置,辅助排水孔处设置有与落水孔内腔连通的引流管,引流管沿辅助排水孔至落水孔一侧由高至低倾斜设置,落水孔内安装有过滤板,过滤板位于引流管的出水孔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通过辅助排水孔与引流管,防止因落水孔孔口堵塞造成的排水管无法泄流,提高屋面排水效率,增加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
技术介绍
落水口是一种屋面或者楼面有组织排水方式中收集、引导屋面雨水流入排水管的出水口。落水口主要包括直式落水口和侧向落水口,落水口的设置要根据汇水区域面积与排水管的管径确定,布置的间距一般在15米左右,直式落水口一般设在檐沟上和侧向落水口一般设在女儿墙外侧。现有公告号为CN2101178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顶排水结构,包括斜坡和屋沿,所述屋沿由所述斜坡朝向外侧水平延伸形成,所述屋沿上开设有排水槽,且所述排水槽的底壁上开设有将屋顶雨水排出的排水孔;所述斜坡上间隔开设有输水沟,所述屋沿上开设有与所述输水沟连通的排水管,且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输水沟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槽相连通。该屋顶排水结构在发生降雨时,雨水经由斜坡的输水沟以及屋沿的排水管向下流入排水槽中,并经由排水孔周侧隔板上的渗水孔中的滤网过滤后流入排水孔内,从而完成雨水的收集存储作业。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遇到较大雨水天气时,雨水中夹杂屋面的杂物流向隔板上的渗水孔,容易对渗水孔处造成堵塞,影响排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通过辅助排水孔与引流管,可防止因落水孔孔口堵塞造成的排水管无法泄流,提高屋面排水效率,增加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的实用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包括斜坡和通过所述斜坡延伸形成的屋沿,所述屋沿上开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引流槽连通的集水腔,所述集水腔开设有落水孔,所述落水孔处安装有与所述集水腔连通的排水管,靠近所述落水孔设置有辅助排水孔,所述落水孔与辅助排水孔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辅助排水孔处设置有与所述落水孔内腔连通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沿所述辅助排水孔至落水孔一侧由高至低倾斜设置,所述落水孔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位于所述引流管的出水孔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到雨水天气时,雨水沿斜坡流至屋沿处,与屋沿上的雨水共同流至引流槽中,并沿引流槽流入集水腔中,并沿落水孔流入排水管中,在排水管中经过过滤板的过滤后,流出排水管,当落水孔发生堵塞时,雨水沿辅助排水孔流至引流管中,并沿引流管流至排水管中,沿排水管流出;设计的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通过辅助排水孔与引流管,可防止因落水孔孔口堵塞造成的管水管无法泄流,提高屋面排水效率,增加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的实用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滤板上方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落水孔设置,且所述转轴与屋沿转动连接,于所述落水孔内的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落水孔进行封堵的堵盖,所述转轴与屋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使所述堵盖趋于对所述落水孔封堵的扭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流至落水孔孔口处时,雨水向堵盖施力,扭簧发生形变,且堵盖发生转动,落水孔打开,雨水沿落水孔流入排水管中,经过过滤板流出排水管,实现雨水的泄流;设计的堵盖,可对落水孔进行封堵,防止雨水中的杂物流至排水管对排水管造成堵塞。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辅助排水孔内同心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所述辅助排水孔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导向杆上滑移连接有能够对所述辅助排水孔封堵的堵塞,所述导向杆上设置有使所述堵塞向所述辅助排水孔孔口一侧运动的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落水孔发生堵塞或落水孔不满足泄流要求时,雨水沿辅助排水管流入,并向堵塞施力,堵塞向弹簧施力,弹簧压缩,堵塞沿导向杆向下运动,运动至辅助排水孔与引流管内腔连通时,雨水沿引流管流至排水管中,并从排水管流出;设计的堵塞,可根据雨水流量,自动调节堵塞位置,进而使引流管与辅助排水孔连通,便于辅助排水孔根据雨水量进行泄流。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向杆一端与辅助排水孔底壁连接,另一端通过至少两组连接杆与所述辅助排水孔侧壁连接,且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辅助排水孔孔口处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连接杆,便于对导向杆进行支撑,使得导向杆与屋沿连接,同时,可对堵塞进行限位,防止堵塞与导向杆分离。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杆上方设置有位于所述辅助排水孔孔口处的筛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筛网,可防止雨水进入辅助排水孔内,避免对辅助排水孔进行堵塞。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堵塞外周壁上设置有橡胶堵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橡胶堵环,可提高堵塞与辅助排水孔孔壁的密封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滤板呈圆锥状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圆锥状设置的过滤网,可防止树叶等其它杂物对过滤板进行封堵,提高过滤板的排水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引流槽与集水腔口部均设置有若干筛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筛板,可防止较大的杂物进入引流槽与集水腔中,对落水孔与辅助排水孔造成堵塞,便于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排水。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通过辅助排水孔与引流管,可防止因落水孔孔口堵塞造成的输水管无法排水,提高屋面排水效率,增加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的实用性;2.本技术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设计的堵塞,可根据雨水流量,自动调节堵塞位置,进而使引流管与辅助排水孔连通,便于辅助排水孔根据雨水量进行泄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是图3的A-A面剖视图;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旨在示意堵盖。图中,1、斜坡;2、屋沿;3、落水孔;31、过滤板;32、转轴;33、堵盖;331、第一弧形段;332、连接段;333、第二弧形段;34、扭簧;4、排水管;5、集水腔;6、引流槽;7、辅助排水孔;71、导向杆;72、弹簧;73、堵塞;74、橡胶堵环;75、连接杆;76、筛网;8、引流管;9、筛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包括斜坡1和通过斜坡1延伸形成的屋沿2,参照图3,屋沿2上开设有引流槽6,引流槽6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引流槽6连通的集水腔5,集水腔5的底壁底于引流槽6的底壁设置,引流槽6与集水腔5口部均罩设有筛板9,集水腔5开设有落水孔3,落水孔3处安装有与集水腔5连通的排水管4,落水孔3内安装有过滤板31,过滤板31呈圆锥状设置。参照图5,过滤板31上方设置有转轴32,转轴32贯穿落水孔3设置,且转轴32与屋沿2转动连接,于落水孔3内的转轴32上设置有能够对落水孔3进行封堵的堵盖33,堵盖33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段331、连接段332和第二弧形段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包括斜坡(1)和通过所述斜坡(1)延伸形成的屋沿(2),其特征在于,所述屋沿(2)上开设有引流槽(6),所述引流槽(6)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引流槽(6)连通的集水腔(5),所述集水腔(5)开设有落水孔(3),所述落水孔(3)处安装有与所述集水腔(5)连通的排水管(4),靠近所述落水孔(3)设置有辅助排水孔(7),所述落水孔(3)与辅助排水孔(7)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辅助排水孔(7)处设置有与所述落水孔(3)内腔连通的引流管(8),所述引流管(8)沿所述辅助排水孔(7)至落水孔(3)一侧由高至低倾斜设置,所述落水孔(3)内安装有过滤板(31),所述过滤板(31)位于所述引流管(8)的出水孔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包括斜坡(1)和通过所述斜坡(1)延伸形成的屋沿(2),其特征在于,所述屋沿(2)上开设有引流槽(6),所述引流槽(6)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引流槽(6)连通的集水腔(5),所述集水腔(5)开设有落水孔(3),所述落水孔(3)处安装有与所述集水腔(5)连通的排水管(4),靠近所述落水孔(3)设置有辅助排水孔(7),所述落水孔(3)与辅助排水孔(7)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辅助排水孔(7)处设置有与所述落水孔(3)内腔连通的引流管(8),所述引流管(8)沿所述辅助排水孔(7)至落水孔(3)一侧由高至低倾斜设置,所述落水孔(3)内安装有过滤板(31),所述过滤板(31)位于所述引流管(8)的出水孔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面落水口防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31)上方设置有转轴(32),所述转轴(32)贯穿所述落水孔(3)设置,且所述转轴(32)与屋沿(2)转动连接,于所述落水孔(3)内的所述转轴(32)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落水孔(3)进行封堵的堵盖(33),所述转轴(32)与屋沿(2)转动连接,所述转轴(32)上设置有使所述堵盖(33)趋于对所述落水孔(3)封堵的扭簧(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