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漏斗及建筑雨水系统。雨水漏斗包括:筒状体,筒状体的底板中部连接有内筒,内筒设有内过滤孔,内筒两侧分别设有外轴孔,内筒内设有隔板,隔板与内筒间隙配合,隔板设有多个穿孔,隔板的两侧设有内轴孔,内轴孔内设有弹簧和转轴,转轴与弹簧抵接,转轴伸出内轴孔并插入外轴孔,转轴连接有扭簧,扭簧位于外轴孔内且一端与外轴孔侧壁连接;内筒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横杆,横杆的上方搭接有浮块,浮块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与穿孔之间连接有拉绳,当浮块上浮时,浮块拉动隔板旋转。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态收集空间,内过滤孔、内筒、浮块以及隔板,使得雨水漏斗可适用于各种下雨量,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漏斗及建筑雨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雨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漏斗及建筑雨水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在设计雨水系统时,均会在楼顶设置一个流水槽、雨水漏斗以及与雨水漏斗连接的雨水管;考虑到楼顶垃圾以及树叶等固态物堵塞雨水管,一般会在雨水漏斗上设计过滤结构,设置过滤结构后,必然导致雨水的流速受限,当遇到大雨、暴雨等下雨量较大时候,雨水漏斗则不能及时排除沉积的雨水,导致雨水漫延至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雨水漏斗,该雨水漏斗既可以在平时起到过滤作用,同时在大雨时,能快速通流,减少雨水漫延几率。一种雨水漏斗,其包括:上端开口的筒状体,筒状体的底板中部连接有两端开口的内筒,内筒的高度低于筒状体的高度;所述内筒的侧面上端设有多个内过滤孔,筒状体与内筒之间的下端空间形成固态收集空间,所述内筒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外轴孔,内筒内设有与之配合的隔板,隔板与内筒间隙配合,隔板设有多个穿孔,隔板的两侧设有内轴孔,内轴孔内设有弹簧和转轴,转轴的一端与弹簧抵接,转轴的另一端伸出内轴孔并插入外轴孔,所述转轴连接有扭簧,扭簧位于外轴孔内且一端与外轴孔侧壁连接;所述内筒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横杆,横杆的上方搭接有浮块,浮块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其中一个穿孔之间连接有拉绳,当浮块上浮时,浮块拉动隔板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内侧面设有一限位块,限位块与隔板相抵。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上端设有若干插接孔,插接孔连接有插杆,插杆的上端连接有限位板。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外套设有外筒,外筒的上端设有与内过滤孔相配合的外过滤孔。进一步地,所述外筒的下端连接有与筒状体内部相配合的环形板,环形板的下端与筒状体的底板上端面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筒状体的下端面设有与内筒同轴的环形凹孔,环形凹孔连接有连接管。一种建筑雨水系统,包括上述的雨水漏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态收集空间,内过滤孔、内筒、浮块以及隔板,使得雨水漏斗可适用于各种下雨量,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限位板;2——内筒;3——外筒;4——插杆;5——筒状体;6——连接管;7——外过滤孔;8——环形板;9——固态收集空间;10——限位块;11——浮块;12——连接孔;13——拉绳;14——横杆;15——隔板;16——穿孔;17——转轴;18——扭簧;19——插接孔;20——弹簧;21——内过滤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一种雨水漏斗,其包括:上端开口的筒状体5,筒状体5的底板中部连接有两端开口的内筒2,内筒2的高度低于筒状体5的高度;所述内筒2的侧面上端设有多个内过滤孔21,筒状体5与内筒2之间的下端空间形成固态收集空间9,所述内筒2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外轴孔,内筒2内设有与之配合的隔板15,隔板15与内筒2间隙配合,隔板15设有多个穿孔16,隔板15的两侧设有内轴孔,内轴孔内设有弹簧20和转轴17,转轴17的一端与弹簧20抵接,转轴17的另一端伸出内轴孔并插入外轴孔,所述转轴17连接有扭簧18,扭簧18位于外轴孔内且一端与外轴孔侧壁连接;所述内筒2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横杆14,横杆14的上方搭接有浮块11,浮块11的中部设有连接孔12,连接孔12与其中一个穿孔16之间连接有拉绳13,当浮块11上浮时,浮块11拉动隔板15旋转。本技术方案在工作时,可在内筒2的下端套接一个流水管,雨水漏斗中的水流向流水管。当雨水量较小时,楼顶的雨水顺着水槽流向雨水漏斗并进入筒状体5与内筒2之间,当雨水漫过内筒2上最低的内过滤孔21时,雨水进入内筒2,并穿过隔板15流向流水管;当有固态的颗粒进入筒状体5内时,密度大的则下沉在固态收集空间9,密度小的浮在固态收集空间9上方;可防止进入流水管内发生堵塞。当雨水量较大时,雨水的液面在筒状体5与内筒2之间持续升高,直到没过内筒2,直接通过隔板15向下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穿孔16的孔径大于内过滤孔21的孔径;因此排水速度得到增加;设置隔板15主要用于阻挡一些体积较大的固态物,避免堵塞雨水系统;当雨水量非常大时,以至于雨水在内筒2内都开始蓄积,当内筒2内的雨水液面超过横杆14时,浮块11开始在水的浮力下向上浮动,并通过拉绳13带动隔板15旋转,使得隔板15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大,流水速度逐渐增加,当内筒2内的液面下降至横杆14以下时,隔板15在扭簧18的作用力下复位。优选地,隔板15上连接拉绳13的穿孔16位于外侧且距离两个转轴17的距离相等或相近。浮块11可以采用泡沫块、木块等。进一步地,所述内筒2的内侧面设有一限位块10,限位块10与隔板15相抵。在安装扭簧18时,一般难以保证在隔板15水平状态时,扭簧18不具备一点扭力;因此设置了一限位块10,该限位块10位于与拉绳13连接的穿孔16同侧,即在初始状态下,扭簧18就具备一定的扭力,并驱动隔板15向限位块10方向翻转;同时也可以避免当进入内筒2的雨水分布均匀时,造成隔板15容易翻转。进一步地,所述内筒2的上端设有若干插接孔19,插接孔19连接有插杆4,插杆4的上端连接有限位板1。为防止雨水量较大时,浮块11向上漂浮可能飘出内筒2;设置限位板1、插杆4后,浮块11被限位于内部。进一步地,所述内筒2外套设有外筒3,外筒3的上端设有与内过滤孔21相配合的外过滤孔7。设置外筒3后,雨水需要通过外过滤孔7、内过滤孔21再进入内筒2内。可以通过旋转外筒3来调节实际过滤孔的大小;实际过滤孔的大小为内过滤孔21与外过滤孔7的重合部分。进一步地,所述外筒3的下端连接有与筒状体5内部相配合的环形板8,环形板8的下端与筒状体5的底板上端面相抵接。设置环形板8后,可以方便清理筒状体5内部的固态垃圾;当需要清理时,直接将外筒3取出,然后对外筒3的环形板8进行清理即可。进一步地,所述筒状体5的下端面设有与内筒2同轴的环形凹孔,环形凹孔连接有连接管6。设置连接管6以方便与流水管连接。一种建筑雨水系统,包括上述的雨水漏斗。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漏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端开口的筒状体,筒状体的底板中部连接有两端开口的内筒,内筒的高度低于筒状体的高度;所述内筒的侧面上端设有多个内过滤孔,筒状体与内筒之间的下端空间形成固态收集空间,所述内筒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外轴孔,内筒内设有与之配合的隔板,隔板与内筒间隙配合,隔板设有多个穿孔,隔板的两侧设有内轴孔,内轴孔内设有弹簧和转轴,转轴的一端与弹簧抵接,转轴的另一端伸出内轴孔并插入外轴孔,所述转轴连接有扭簧,扭簧位于外轴孔内且一端与外轴孔侧壁连接;所述内筒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横杆,横杆的上方搭接有浮块,浮块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其中一个穿孔之间连接有拉绳,当浮块上浮时,浮块拉动隔板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漏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端开口的筒状体,筒状体的底板中部连接有两端开口的内筒,内筒的高度低于筒状体的高度;所述内筒的侧面上端设有多个内过滤孔,筒状体与内筒之间的下端空间形成固态收集空间,所述内筒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外轴孔,内筒内设有与之配合的隔板,隔板与内筒间隙配合,隔板设有多个穿孔,隔板的两侧设有内轴孔,内轴孔内设有弹簧和转轴,转轴的一端与弹簧抵接,转轴的另一端伸出内轴孔并插入外轴孔,所述转轴连接有扭簧,扭簧位于外轴孔内且一端与外轴孔侧壁连接;所述内筒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横杆,横杆的上方搭接有浮块,浮块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其中一个穿孔之间连接有拉绳,当浮块上浮时,浮块拉动隔板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内侧面设有一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德普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