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密闭窗体,所述密闭窗体包括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所述第一扇部上设置有第一密闭件,所述第二扇部上设置有第二密闭件,所述第一密闭件与第二密闭件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间设置有密闭导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保证窗体透光通风能力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在降水、大风天气下窗体对屋内外的隔离能力,使屋内相对封闭,其次,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的设置,进一步的加强了窗体本身的透光通风能力,且上述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解决窗体的密闭性问题,具有显著的阻水能力,防止降水进入屋内,其三,密闭导流槽的设置有效的解决了进入密闭件内部的降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闭窗体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的,涉及一种密闭窗体。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居住,例如要求更好的绿化、更优的通风、更多的光照,而在屋顶加装天窗就能够与有效的解决通风、光照的需求,加装天窗首先能够使房屋获得更好的采光性,对比一般的房屋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其次能够更好对屋内进行隔热保温,保证屋内的密闭性;其三加装天窗能够有效降低传入屋内的噪音,普遍的降噪能力甚至可以达到30分贝;其四加装天窗能有效的防寒保暖,天窗的设置优化了屋顶结构,避免气流回旋进入室内,即使在隆冬季节也不会使寒风扑面。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高密闭性的天窗,对于高降水地区时常出现由于天窗结构的问题和密封不紧密而导致的漏水问题,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尤其是当天窗使用时间过长,密封装置老化后,天窗的防水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天窗的防水问题成为了本领域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密闭窗体。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窗体,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种密闭窗体,所述密闭窗体包括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所述第一扇部上设置有第一密闭件,所述第二扇部上设置有第二密闭件,所述第一密闭件与第二密闭件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间设置有密闭导流槽。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保证窗体透光通风能力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在降水、大风天气下窗体对屋内外的隔离能力,使屋内相对封闭,其次,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的设置,进一步的加强了窗体本身的透光通风能力,且上述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解决窗体的密闭性问题,具有显著的阻水能力,防止降水进入屋内,其三,密闭导流槽的设置有效的解决了进入密闭件内部的降水,防止当降水过大时,向屋内进一步渗透的问题,使密闭窗体关闭时屋内外相互独立。优选地,所述第一扇部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及第一窗体,所述第一支撑件及第一窗体通过第一密闭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体及第一密闭件间还设置有第一导流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槽由第一窗体及第一密闭件共同构成。优选地,所述第二扇部还包括第二支撑件及第二窗体,所述第二支撑件及第二窗体通过第二密闭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窗体及第二密闭件间还设置有第二导流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槽由第二窗体及第二密闭件共同构成。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的保证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各自的密闭性,通过独自的针对性结构解决了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内部的密闭性,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密闭窗体的密闭性,能够促进降水量过大时,降水的分流,减少密闭窗体的存量水,进而提高密闭窗体的密闭性。优选地,所述密闭导流槽由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共同构成。进一步地,所述密闭导流槽处于与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内部。采用上述结构,有效的优化了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内部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的空间利用率,同时防止降水从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连接处的缝隙流入屋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密闭件上设置有第一配合臂及第二配合臂,所述第一配合臂及第二配合臂与第二密闭件相配合,且共同构成密闭导流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臂上设置有第一密闭条,所述第一密闭条与第二密闭件相配合且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密闭条能够设置多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臂上设置有第二密闭条,所述第二密闭条与第二密闭件相配合且相连接,用于密闭导流槽的闭合,使其与外界相互独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相互贴合,保证密闭导流槽的密闭性。优选地,所述第二密闭件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板及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与第二配合板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板与第一配合臂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第二配合板与第二配合臂相配合且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板的顶端与第二配合板的侧壁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板内还设置有束线孔,所述束线孔用于收束线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板上设置有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配合槽与第二密闭条相配合且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板上还设置有导流台,所述导流台用于将进入密闭导流槽顶部的降水引流至密闭导流槽底部。进一步地,所述密闭导流槽由第一配合臂、第二配合臂、第一配合板及第二配合板共同构成。采用上述结构,促进密闭导流槽成为密闭空间,防止降水进入,同时保证第一密闭件及第二密闭件间能够紧密贴合,防止进入密闭导流槽向屋内渗透,为本技术的密闭性提供了第二层保障。优选地,所述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底端还连接有位移件,所述密闭窗体还包括固定件,所述位移件与固定件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位移件与固定件间能够相对位移。进一步地,所述位移件包括位移支撑件、位移轮及位移密闭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支撑件、位移导轨及固定密闭件,所述位移轮及位移密闭件与位移支撑件相连接,所述位移导轨与固定密闭件与固定支撑件相连接,所述位移轮与位移导轨相配且相连接,所述位移密闭件与固定密闭件相配合且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还连接有连接件,所述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通过连接件与位移件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窗体与低端连接结构处缝隙的密闭性,提高整个窗体的密闭程度。优选地,所述位移件还包括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与位移轮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位移轮还连接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动力电机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为密闭窗体的移动提供动力。优选地,所述位移密闭件包括位移连接板、第一位移板及第二位移板,所述第一位移板一端与位移连接板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位移板相连接,所述位移连接板与位移支撑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位移板上设置有第三密闭条,所述第三密闭条与固定密闭件相配合且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位移板上设置有第四密闭条,所述第四密闭条与第三密封条及固定密闭件相配合且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位移密闭件与固定密闭件间连接密闭程度。优选地,所述固定密闭件上设置有固定导流槽,所述固定导流槽与第二位移板、第三密闭条及第四密闭条相配合且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促进固定密闭件及位移密闭件间形成密闭空间,在固定密闭件及位移密闭件间贴合程度的同时,使渗入连接处的降水进行有效分流。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种密闭窗体的移动机构,所述密闭窗体的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所述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底端连接有位移件,所述密闭窗体还包括固定件,所述位移件与固定件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位移件与固定件间能够相对位移。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扇部及第二扇部与低端相连接的固定部件形成稳定的密闭空间,保证二者灵活移动的同时,有效提高窗体的密闭程度。优选地,所述位移件包括位移支撑件、位移轮及位移密闭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支撑件、位移导轨及固定密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窗体包括第一扇部(1)及第二扇部(2),所述第一扇部(1)上设置有第一密闭件(11),所述第二扇部(2)上设置有第二密闭件(21),所述第一密闭件(11)与第二密闭件(21)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密闭件(11)及第二密闭件(21)间设置有密闭导流槽(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窗体包括第一扇部(1)及第二扇部(2),所述第一扇部(1)上设置有第一密闭件(11),所述第二扇部(2)上设置有第二密闭件(21),所述第一密闭件(11)与第二密闭件(21)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密闭件(11)及第二密闭件(21)间设置有密闭导流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部(1)还包括第一支撑件(12)及第一窗体(13),所述第一支撑件(12)及第一窗体(13)通过第一密闭件(11)相连接,所述第二扇部(2)还包括第二支撑件(22)及第二窗体(23),所述第二支撑件(22)及第二窗体(23)通过第二密闭件(2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闭件(11)上设置有第一配合臂(111)及第二配合臂(112),所述第一配合臂(111)及第二配合臂(112)与第二密闭件(21)相配合,且共同构成密闭导流槽(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臂(111)上设置有第一密闭条(1111),所述第一密闭条(1111)与第二密闭件(21)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第二配合臂(112)上设置有第二密闭条(1121),所述第二密闭条(1121)与第二密闭件(21)相配合且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密闭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闭件(21)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板(211)及第二配合板(212),所述第一配合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久先,郝伟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吉紫采光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