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屋顶檐口防水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墙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水槽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转轴的外侧转动套接有横梁,转轴的顶端延伸至水槽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风轮,水槽的底侧设置有排水弯管,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排水弯管内,转轴的外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片,且多个搅拌片均位于排水弯管内,横梁的一端焊接有插杆,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墙体的一侧和水槽的内侧均开设有卡槽,插杆和卡杆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卡槽内并与卡槽活动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自动清理水槽排水口处堆集的树叶等杂物,且能够促进雨水下落,避免出现漫水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屋顶檐口防水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同时也是指建筑构图中在顶部的典型地带线脚并凸的水平部件,特指古典建筑檐部三个部分的最上部分。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799197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墙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水槽远离墙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孔,排水孔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水槽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排水孔与第一导流管固定连接。该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进气孔平衡导流管内与外界的压强,当水槽内水位高于排水孔的高度时不会影响该结构的排水效率,提高该结构排水效率,水槽内水位升高,浮力块随水位上升,限位块随浮力块的升高而升高,直至限位块顶到开关,水泵启动,水泵将水槽内的水抽出,提高排水效率,防止水槽内长时间存水,导致墙体渗水,提高了该结构的防水效果。但是上述专利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上述专利设计中的屋顶檐口防水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建造难度大,不便推广实施,且不便清理水槽排水口处堆集的树叶等杂物,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所述水槽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转动套接有横梁,所述转轴的顶端延伸至水槽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风轮,所述水槽的底侧设置有排水弯管,所述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排水弯管内,所述转轴的外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片,且多个搅拌片均位于排水弯管内,所述横梁的一端焊接有插杆,所述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墙体的一侧和水槽的内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插杆和卡杆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卡槽内并与卡槽活动抵接。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外侧设置有凸起,所述横梁转动套接于凸起的外侧,使得转轴不会与横梁分离。优选的,所述风轮的扇叶呈半环型结构,且风轮的扇叶呈中心对此设置,风轮两侧的扇叶受力形成差异,使得风轮可持续的被风力吹动。优选的,所述横梁的顶部一侧与卡杆上螺纹连接有同一个螺栓,所述卡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横梁上,方便安装卡杆。优选的,所述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弯管的底端与排水管的顶端相连通,使得水槽的排水口可设置于中央部位,可最大程度的接收雨水和杂物。本技术中所述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通过旋松横梁上的螺栓,将卡杆从横梁上取下来,根据插杆和卡杆的位置,在墙体的外侧和水槽的内侧凿出两个卡槽,将横梁放置在水槽内,将转轴底端的搅拌片放入到排水弯管的内部,将插杆先插入到墙体上的卡槽内,将卡杆放入到水槽内侧的卡槽内,最后通过螺栓将卡杆固定在横梁上,便可将横梁固定在水槽的内侧部位;本技术中所述的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雨水和扇叶等杂物流入到水槽内并通过排水弯管排出,外界风力较强时将吹动风轮旋转,转轴和搅拌片随风轮一同旋转,搅拌片将杂物搅落到排水弯管内,避免树叶等杂物堵塞水槽的出水口,且搅拌片旋转搅动雨水,雨水边旋转边流入到排水管内,如此便可促进雨水快速下落,避免出现漫水现象;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自动清理水槽排水口处堆集的树叶等杂物,且能够促进雨水下落,避免出现漫水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风轮的俯视图。图中:1、墙体;2、水槽;3、转轴;4、横梁;5、风轮;6、排水弯管;7、搅拌片;8、插杆;9、卡杆;10、卡槽;11、螺栓;12、凸起;13、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1,墙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2,水槽2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3,转轴3的外侧转动套接有横梁4,转轴3的顶端延伸至水槽2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风轮5,水槽2的底侧设置有排水弯管6,转轴3的底端延伸至排水弯管6内,转轴3的外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片7,且多个搅拌片7均位于排水弯管6内,横梁4的一端焊接有插杆8,横梁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9,墙体1的一侧和水槽2的内侧均开设有卡槽10,插杆8和卡杆9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卡槽10内并与卡槽10活动抵接。本实施例中,转轴3的外侧设置有凸起12,横梁4转动套接于凸起12的外侧,使得转轴3不会与横梁4分离。本实施例中,风轮5的扇叶呈半环型结构,且风轮5的扇叶呈中心对此设置,风轮5两侧的扇叶受力形成差异,使得风轮5可持续的被风力吹动。本实施例中,横梁4的顶部一侧与卡杆9上螺纹连接有同一个螺栓11,卡杆9通过螺栓11固定连接于横梁4上,方便安装卡杆9。本实施例中,墙体1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管13,排水弯管6的底端与排水管13的顶端相连通,使得水槽2的排水口可设置于中央部位,可最大程度的接收雨水和杂物。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首先旋松横梁4上的螺栓11,然后将卡杆9从横梁4上取下来,根据插杆8和卡杆9的位置,在墙体1的外侧和水槽2的内侧凿出两个卡槽10,卡槽10开凿完毕后,将横梁4放置在水槽2内,然后将转轴3底端的搅拌片7放入到排水弯管6的内部,将插杆8先插入到墙体1上的卡槽10内,后将卡杆9放入到水槽2内侧的卡槽10内,最后通过螺栓11将卡杆9固定在横梁4上,便可将横梁4固定在水槽2的内侧部位,雨水和扇叶等杂物流入到水槽2内并通过排水弯管6排出,外界风力较强时将吹动风轮5旋转,此时转轴3和搅拌片7随风轮5一同旋转,搅拌片7将杂物搅落到排水弯管6内,避免树叶等杂物堵塞水槽2的出水口,且搅拌片7旋转时搅动雨水,使得雨水边旋转边流入到排水管13内,由流体力学原理可知,如此便可促进雨水快速下落,避免出现漫水现象。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1),所述墙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2)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3),所述转轴(3)的外侧转动套接有横梁(4),所述转轴(3)的顶端延伸至水槽(2)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风轮(5),所述水槽(2)的底侧设置有排水弯管(6),所述转轴(3)的底端延伸至排水弯管(6)内,所述转轴(3)的外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片(7),且多个搅拌片(7)均位于排水弯管(6)内,所述横梁(4)的一端焊接有插杆(8),所述横梁(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9),所述墙体(1)的一侧和水槽(2)的内侧均开设有卡槽(10),所述插杆(8)和卡杆(9)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卡槽(10)内并与卡槽(10)活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结构,包括墙体(1),所述墙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2)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转轴(3),所述转轴(3)的外侧转动套接有横梁(4),所述转轴(3)的顶端延伸至水槽(2)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风轮(5),所述水槽(2)的底侧设置有排水弯管(6),所述转轴(3)的底端延伸至排水弯管(6)内,所述转轴(3)的外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片(7),且多个搅拌片(7)均位于排水弯管(6)内,所述横梁(4)的一端焊接有插杆(8),所述横梁(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9),所述墙体(1)的一侧和水槽(2)的内侧均开设有卡槽(10),所述插杆(8)和卡杆(9)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卡槽(10)内并与卡槽(10)活动抵接。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凤华,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云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