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31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包括管道主体、卡块、外框和转板,所述管道主体的外侧右侧安装有第一外环,且管道主体的外壁左侧安装有第二外环,同时第二外环的上下两侧均贯穿有第一螺纹杆,所述卡块安装在管道主体的左侧,且管道主体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外框安装在管道主体的中部,且外框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安装钩板,所述外框的内部中部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左侧固定有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具有第一螺纹杆和卡块,将管道主体左侧的卡块插入另一根管道主体右侧的卡槽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进行快速对接,然后将第一螺纹杆拧入第一外环和第二外环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消防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消防设施指建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用于防范和扑救建筑物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常用的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常见的建筑消防管道不便于进行安装,在管道对接时要花费大量的施工时间来确保管道对接准确,且排水的速度较慢,因此导致了该消防管道的工作效率较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解决了常见的建筑消防管道不便于进行安装,在管道对接时要花费大量的施工时间来确保管道对接准确,且排水的速度较慢,因此导致了该消防管道的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包括管道主体、卡块、外框和转板,所述管道主体的外侧右侧安装有第一外环,且管道主体的外壁左侧安装有第二外环,同时第二外环的上下两侧均贯穿有第一螺纹杆,所述卡块安装在管道主体的左侧,且管道主体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外框安装在管道主体的中部,且外框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安装钩板,所述外框的内部中部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左侧固定有轴承,同时轴承的外侧安装有扇叶,所述转板分别安装在外框的左右两侧,且转板的内侧通过转轴与外框相连接,所述转板的中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且第二螺纹杆的末端与螺纹槽配合安装,同时螺纹槽开设在管道主体的外壁表面。优选的,所述第二外环与第一螺纹杆为螺纹连接,且第一螺纹杆关于第二外环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卡块通过卡槽与管道主体为卡合连接,且卡块为环形结构。优选的,所述钩板在外框的内壁呈等间距分布,且钩板关于外框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通过轴承与扇叶构成旋转结构,且扇叶在轴承的外侧呈等间距分布。优选的,所述转板通过转轴与外框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板关于外框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杆通过螺纹槽与管道主体为螺纹连接,且第二螺纹杆关于外框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设置有第一螺纹杆和卡块,将管道主体左侧的卡块插入另一根管道主体右侧的卡槽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进行快速对接,然后将第一螺纹杆拧入第一外环和第二外环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进行固定;2、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设置有钩板和扇叶,在进行排水时,外框内壁的钩板会将较大的异物勾住,从而防止异物将管道主体阻塞,而水在流动时会带动轴承和扇叶进行旋转,而扇叶在旋转时会对水流进行搅拌,使水流呈螺旋状流动,从而加快水流的出水速度;3、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设置有转板和第二螺纹杆,将第二螺纹杆从螺纹槽内拧出,以便松开转板,然后将转板转起,以便将外框从管道主体的中部拆卸下来,从而方便对外框的内壁进行清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轴承和扇叶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钩板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管道主体,2、第一外环,3、第二外环,4、第一螺纹杆,5、卡块,6、卡槽,7、外框,8、钩板,9、支撑杆,10、轴承,11、扇叶,12、转板,13、转轴,14、第二螺纹杆,15、螺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轴承和扇叶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钩板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该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卡块5、外框7和转板12,管道主体1的外侧右侧安装有第一外环2,且管道主体1的外壁左侧安装有第二外环3,同时第二外环3的上下两侧均贯穿有第一螺纹杆4,卡块5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左侧,且管道主体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卡槽6,外框7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中部,且外框7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安装钩板8,外框7的内部中部安装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左侧固定有轴承10,同时轴承10的外侧安装有扇叶11,转板12分别安装在外框7的左右两侧,且转板12的内侧通过转轴13与外框7相连接,转板12的中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14,且第二螺纹杆14的末端与螺纹槽15配合安装,同时螺纹槽15开设在管道主体1的外壁表面。第二外环3与第一螺纹杆4为螺纹连接,且第一螺纹杆4关于第二外环3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将第一螺纹杆4拧入第一外环2和第二外环3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1进行固定。卡块5通过卡槽6与管道主体1为卡合连接,且卡块5为环形结构,将管道主体1左侧的卡块5插入另一根管道主体1右侧的卡槽6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1进行快速对接。钩板8在外框7的内壁呈等间距分布,且钩板8关于外框7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在进行排水时,外框7内壁的钩板8会将较大的异物勾住,从而防止异物将管道主体1阻塞。支撑杆9通过轴承10与扇叶11构成旋转结构,且扇叶11在轴承10的外侧呈等间距分布,水在流动时会带动轴承10和扇叶11进行旋转,而扇叶11在旋转时会对水流进行搅拌,使水流呈螺旋状流动,从而加快水流的出水速度。转板12通过转轴13与外框7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板12关于外框7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将转板12转起,以便将外框7从管道主体1的中部拆卸下来,从而方便对外框7的内壁进行清理。第二螺纹杆14通过螺纹槽15与管道主体1为螺纹连接,且第二螺纹杆14关于外框7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将第二螺纹杆14从螺纹槽15内拧出,以便松开转板12。本技术提供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使用该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时,先将管道主体1左侧的卡块5插入另一根管道主体1右侧的卡槽6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1进行快速对接,然后将第一螺纹杆4拧入第一外环2和第二外环3内,以便对两根管道主体1进行固定,在进行排水时,外框7内壁的钩板8会将较大的异物勾住,从而防止异物将管道主体1阻塞,而水在流动时会带动轴承10和扇叶11进行旋转,而扇叶11在旋转时会对水流进行搅拌,使水流呈螺旋状流动,从而加快水流的出水速度,增加排水效率,当需要进行日常保养时,将第二螺纹杆14从螺纹槽15内拧出,以便松开转板12,然后将转板12转起,以便将外框7从管道主体1的中部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卡块(5)、外框(7)和转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1)的外侧右侧安装有第一外环(2),且管道主体(1)的外壁左侧安装有第二外环(3),同时第二外环(3)的上下两侧均贯穿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卡块(5)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左侧,且管道主体(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卡槽(6),所述外框(7)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中部,且外框(7)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安装钩板(8),所述外框(7)的内部中部安装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左侧固定有轴承(10),同时轴承(10)的外侧安装有扇叶(11),所述转板(12)分别安装在外框(7)的左右两侧,且转板(12)的内侧通过转轴(13)与外框(7)相连接,所述转板(12)的中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14),且第二螺纹杆(14)的末端与螺纹槽(15)配合安装,同时螺纹槽(15)开设在管道主体(1)的外壁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卡块(5)、外框(7)和转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1)的外侧右侧安装有第一外环(2),且管道主体(1)的外壁左侧安装有第二外环(3),同时第二外环(3)的上下两侧均贯穿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卡块(5)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左侧,且管道主体(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卡槽(6),所述外框(7)安装在管道主体(1)的中部,且外框(7)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安装钩板(8),所述外框(7)的内部中部安装有支撑杆(9),且支撑杆(9)的左侧固定有轴承(10),同时轴承(10)的外侧安装有扇叶(11),所述转板(12)分别安装在外框(7)的左右两侧,且转板(12)的内侧通过转轴(13)与外框(7)相连接,所述转板(12)的中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14),且第二螺纹杆(14)的末端与螺纹槽(15)配合安装,同时螺纹槽(15)开设在管道主体(1)的外壁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管道消防用给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环(3)与第一螺纹杆(4)为螺纹连接,且第一螺纹杆(4)关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柏创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