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拉晶装置和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93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续拉晶装置和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涉及拉晶技术领域。该连续拉晶装置包括:坩埚,坩埚包括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第二坩埚位于第一坩埚的内侧;导流筒,导流筒位于坩埚的上方;物料运输管道,物料运输管道用于将物料供应到坩埚中;其中第二坩埚的内径与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1.05;在第一状态下,导流筒的底面与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下,导流筒的底面与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与导流筒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本申请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晶无规律断棱和埚内余料量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拉晶装置和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
本申请涉及拉晶
,尤其涉及连续拉晶装置和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制造单晶硅的方法包括直拉法、磁场直拉法、区熔法等,其中直拉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单晶硅生产方法。传统的直拉法生产工艺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渐演变为多次加料直拉法(RCZ)或连续加料直拉法(CCZ)。其中,CCZ技术具有可有效降低单晶拉棒的时间、坩埚成本和能耗等特点。因此,为进一步降低单晶拉晶成本,单晶生产厂家都在尝试使用CCZ拉晶工艺,即连续加料拉晶工艺。CCZ拉晶工艺可以实现在拉晶的过程中加料,通过软件控制拉晶过程中消耗的硅和通过加料器加入的硅的质量相同,从而保证在拉晶过程中,在不使用埚升的前提下能够保持液口距保持不变(液口距是指导流筒下沿到熔硅液面或熔硅界面的距离)。CCZ拉晶工艺与现有的直拉单晶工艺不同的是,CCZ拉晶工艺实现了拉晶过程中加料,由此可以大幅度缩减熔料时长,由此可大幅度增加一个拉晶周期中有效等径时长,最终可以使得拉晶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CCZ拉晶工艺因为实现了拉晶过程中加料,因此母合金也可以在拉晶过程中加入,根据拉晶速度和晶棒直径,计算出母合金的加入速度,从而保证熔融硅液中母合金浓度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在CCZ拉晶工艺下,晶棒电阻率分布均匀,以N型单晶为例,常规拉晶工艺下拉制的单晶棒头尾电阻率约为3:1,而在CCZ拉晶工艺下拉制的晶棒头尾电阻率基本可控制在1.1:1。晶棒电阻率均匀对后期电池工艺在高效电池的制备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CCZ拉晶工艺所存在的难度,目前行业内CCZ拉晶工艺仍处于调试阶段,并未出现全面推广。现有的CCZ拉晶工艺调试具有一定难度导致CCZ拉晶工艺下整棒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单晶在拉制过程中无规律断棱;在拉制最后一棒结束后,坩埚内部剩余硅料较多,增加了硅料成本。因此,有必要对CCZ拉晶工艺或装置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拉晶装置和拉制晶棒的系统,能够减小拉晶过程中加入的硅料对坩埚内部温度造成的波动,可以使拉晶更加稳定,避免或减少拉晶过程中无规律断棱现象,还可以降低留埚量比例,降低拉晶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连续拉晶装置,包括:坩埚,所述坩埚包括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所述第二坩埚位于所述第一坩埚的内侧,所述第一坩埚和所述第二坩埚之间形成有加料空间;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位于所述坩埚的上方;物料运输管道,所述物料运输管道用于将物料供应到所述坩埚中,所述物料运输管道与所述加料空间相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1.05;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物料运输管道适于延伸至所述加料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为1.09至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筒包括直筒部,所述第二坩埚的内侧壁与所述导流筒的直筒部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距离为50mm-150mm。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为500mm-550mm;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为600mm-650mm,和/或,所述第一坩埚的内径为750mm-800mm。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向所述坩埚内初始投加的物料质量为第一质量,拉制最后一根晶棒结束后所述坩埚内剩余的物料质量为第二质量,所述第二质量为所述第一质量的0.03倍至0.05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物料运输管道包括直臂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直臂部伸入所述加料空间内的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直臂部伸入所述加料空间内的长度。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臂部的长度为180mm-300mm。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续拉晶装置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坩埚连接,用于升降所述坩埚;和/或,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导流筒连接,用于升降所述导流筒。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和驱动部,所述升降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坩埚的外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升降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运动并带动所述坩埚运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连续拉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之间形成的加料空间提供有第一晶液,在所述第二坩埚内提供有第二晶液,所述第二晶液用于拉制所述多个晶棒,且所述加料空间内的第一晶液可以流入所述第二坩埚内用以补偿在拉制多个晶棒时造成的第二晶液的消耗;向所述第二晶液提供晶种,从所述第二晶液中提拉所述晶种以生长出所述晶棒;其中,在拉制所述多个晶棒的最后一根晶棒时,调节所述第二坩埚和/或所述导流筒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坩埚内的第二晶液的界面与所述导流筒的底面的距离保持恒定。也就是,调节所述坩埚和/或所述导流筒的位置,使得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可选地,向所述坩埚内初始投加的物料质量为200kg-300kg。可选地,向所述坩埚内初始投加的物料质量为第一质量,拉制最后一根晶棒结束后所述坩埚内剩余的物料质量为第二质量,所述第二质量为所述第一质量的0.03倍至0.05倍。可选地,通过所述物料运输管道运输物料的加料速度为100-200g/min。可选地,所述物料运输管道包括直臂部,所述直臂部的长度为180mm-300mm。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为500mm-550mm;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为600mm-650mm,和/或,所述第一坩埚的内径为750mm-80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连续拉晶装置,包括坩埚、导流筒和物料运输管道,其中,坩埚包括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第二坩埚位于第一坩埚的内侧,且第二坩埚的内径与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不低于1.05,也就是第二坩埚的内径大于导流筒的外径,以避免在拉晶过程中坩埚不能提升的问题,避免由于第二坩埚的内径和导流筒的外径基本一致而导致的在坩埚和/或导流筒升降时,第二坩埚和导流筒会发生干涉的问题。并通过增大第二坩埚的尺寸,增加初始投料量,可以减小拉晶过程中由物料运输管道加入的硅料对坩埚内温度造成的波动,减少或避免在拉晶过程中出现的无规律断棱现象。同时,在拉制最后一根晶棒时,能够进行导流筒和/或坩埚的升降,调整导流筒与坩埚之间的相对距离,并能保持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与导流筒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恒定,从而可以减小坩埚内部剩余硅料,降低拉晶成本。本申请的连续拉制晶棒的方法,与前述连续拉晶装置是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的,因而具有前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坩埚,所述坩埚包括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所述第二坩埚位于所述第一坩埚的内侧,所述第一坩埚和所述第二坩埚之间形成有加料空间;/n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位于所述坩埚的上方;/n物料运输管道,所述物料运输管道用于将物料供应到所述坩埚中,所述物料运输管道与所述加料空间相对应设置;/n其中,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1.05;/n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物料运输管道适于延伸至所述加料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坩埚,所述坩埚包括第一坩埚和第二坩埚,所述第二坩埚位于所述第一坩埚的内侧,所述第一坩埚和所述第二坩埚之间形成有加料空间;
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位于所述坩埚的上方;
物料运输管道,所述物料运输管道用于将物料供应到所述坩埚中,所述物料运输管道与所述加料空间相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1.05;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物料运输管道适于延伸至所述加料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流筒的底面与所述坩埚内的晶液界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之间的比例为1.09至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包括直筒部,所述第二坩埚的内侧壁与所述导流筒的直筒部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距离为50mm-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的外径为500mm-550mm;
所述第二坩埚的内径为600mm-650mm,和/或,所述第一坩埚的内径为750mm-8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拉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坩埚内初始投加的物料质量为第一质量,拉制最后一根晶棒结束后所述坩埚内剩余的物料质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尚伟泽白枭龙
申请(专利权)人:晶科绿能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