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074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包括载具、监控系统、第一承载平台、第二承载平台、第一机械手以及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承载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一机械手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所述第二机械手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上,所述监控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的上方并控制所述第一机械手及第二机械手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能对建筑施工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
技术介绍
传统的建筑施工,一般是先人工架设模板,然后在现场人工将钢筋绑扎成钢筋笼及钢盘网板,之后再人工将钢筋笼及钢筋网板放入模腔内,并将相邻的钢筋笼及钢盘网板绑扎或焊接固定,最后浇筑混凝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将对钢筋笼及钢筋网板定位并绑扎或焊接固定最麻烦,而且这些钢筋笼及钢筋网板重量十分大,需要借肋大型起吊机同时通过工人辅助定位才能准确放入模腔内,而绑扎或焊接又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十分大,施工效率十分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建筑施工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包括载具、监控系统、第一承载平台、第二承载平台、第一机械手以及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承载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一机械手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所述第二机械手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上,所述监控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的上方并控制所述第一机械手及第二机械手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通过在载具上设置第一承载平台及第二承载平台,使所述第二承载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方,且所述第一承载平台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上,从而可以利用监控系统控制所述第一机械手及第二机械手动作,使得所述第一机械手及第二机械手同时工作,也可以实现协同作业,从而无需人工操作,实现建筑施工的自动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较佳地,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第一旋转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转动。所述第一旋转旋驱动机构可以使所述第一承载平台自动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机械手及第二机械手实现360度无死角施工,有效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灵活性。较佳地,所述第一承载平台可相对所述载具呈上、下地移动。具体地,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载具上并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下移动。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一机械手的高度自动可调,从而实现上、下大范围施工,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适用性及灵活性。较佳地,所述第二承载平台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呈上、下地移动。具体地,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第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方并驱动所述第二承载平台上、下移动。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二机械手的高度自动可调,从而实现上、下大范围施工,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具体地,所述第二承载平台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上,且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的转动中心重合。具体地,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第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升降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且驱动所述第二机械手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能使所述第二承载平台自动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机械手实现360度无死角施工,有效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灵活性。较佳地,所述载具为可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移动小车。这样可以使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根据指令自动进入施工位置,提高生产自动化以及移动的灵活性。较佳地,所述第一机械手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机械手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之间设有通过所述监控系统控制的活动连接装置。所述活动连接装置可以使所述第一机械手及所述第二机械手相对第一承载平台及第二承载平台可活动,从而实现多角度施工,提高施工的灵活性。较佳地,所述活动连接装置为关节和/或伸缩驱动器。较佳地,所述第一机械手的数量至少为二,分别为定位机械手及焊接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的数量至少为二,分别为抓重机械手及绑扎机械手。具体地,所述第一承载平台上设有导轨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焊接机械手沿所述导轨移动到靠近所述定位机械手。较佳地,所述监控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板、激光测距装置、摄像装置、红外感应装置、视觉系统、发射接收装置和/或供电装置。较佳地,所述载具上设有可收折的支撑脚。较佳地,所述监控系统的顶部设有智能遮挡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智能遮挡伞打开时的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100适用于在混凝土建筑施工时对钢筋进行施工,其包括载具1、监控系统2、第一承载平台3、第二承载平台4、第一机械手5、第二机械手6、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以及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方。所述第一机械手5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所述第二机械手6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上。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可相对所述载具1呈上、下地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可以为油缸或气缸等直线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可以使所述第一机械手5的高度自动可调,从而实现上、下大范围施工,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100的适用性及灵活性。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具体地,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相对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的输出端转动,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的输出端,且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可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转动。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可以为电机驱动齿轮组的形式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转动。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自动转动,可以使所述第一机械手5及第二机械手6实现360度无死角施工,有效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100的灵活性。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呈上、下地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方,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可以为油缸或气缸等直线驱动器。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二机械手6的高度自动可调,从而实现上、下大范围施工,提高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100的适用性及灵活性。所述第一机械手5及所述第二机械手6位于相同的一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械手5的数量为二,两者分别为定位机械手51及焊接机械手52;所述第二机械手6的数量为二,两者分别为抓重机械手61及绑扎机械手62,所述抓重机械手61与所述定位机械手51位于相同的一侧,所述绑扎机械手62与所述焊接机械手52位于相同的另一侧。所述一侧与所述另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载具(1)、监控系统(2)、第一承载平台(3)、第二承载平台(4)、第一机械手(5)以及第二机械手(6),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所述第一机械手(5)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所述第二机械手(6)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上,所述监控系统(2)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的上方并控制所述第一机械手(5)及第二机械手(6)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载具(1)、监控系统(2)、第一承载平台(3)、第二承载平台(4)、第一机械手(5)以及第二机械手(6),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所述第一机械手(5)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所述第二机械手(6)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上,所述监控系统(2)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的上方并控制所述第一机械手(5)及第二机械手(6)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2)控制的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7)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可相对所述载具(1)呈上、下地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2)控制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8)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并驱动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可相对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呈上、下地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还包括通过所述监控系统(2)控制的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9)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上方并驱动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上、下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钢筋施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平台(4)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载具(1)上,且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承载平台(3)的转动中心重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天庭无人建造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