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充电
,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动汽车因节约环保逐渐受大众欢迎,其充电问题研究也备受关注。无线充电以电磁场为媒介传递电能。与传统接触式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更加安全、快捷、方便、高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的研究一般涉及线圈设计、补偿拓扑、电力电子变流器及控制方法、异物检测、安全等方面。高效性和紧凑性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两个重要指标,目前双端LCC补偿网络为无线充电系统提供了一种高效补偿方式,但两个谐振电感导致系统体积和电磁干扰增大,限制了该方法在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解决了将磁场进行集成,高磁导率的磁芯起到磁屏蔽作用,减小耦合结构漏磁,消除磁场干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包括OLED模块、发射端控制器、可控稳压源、光伏板、MPPT控制模块、锂电池、发射端测量模块和发射线圈组,发射线圈组包括两个发射线圈单元和一个谐振线圈单元;发射端测量模块包括三个电压测量模块,两个所述发射线圈单元和所述谐振线圈单元分别通过这三个电压测量模块获得驱动电压;三个所述电压测量模块均设有串口通信端和直流电压输入端,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串口通信端均与发射控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包括OLED模块、发射端控制器、可控稳压源、光伏板、MPPT控制模块、锂电池、发射端测量模块和发射线圈组,发射线圈组包括两个发射线圈单元和一个谐振线圈单元;发射端测量模块包括三个电压测量模块,两个所述发射线圈单元和所述谐振线圈单元分别通过这三个电压测量模块获得驱动电压;/n三个所述电压测量模块均设有串口通信端和直流电压输入端,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串口通信端均与发射控制器的串口连接,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电压输入端均与可控稳压源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电压输入端还均与锂电池的电压输出端连接;/n发射线圈单元包括发射驱动电路和发射线圈,发射驱动电路用于获取电压测量模块传输的驱动电压,并驱动发射线圈,谐振线圈单元包括谐振驱动电路和谐振线圈,谐振驱动电路用于获取电压测量模块传输的驱动电压,并驱动谐振线圈;/n光伏板与MPPT控制模块连接,MPPT控制模块与锂电池连接;/n接收单元包括接收线圈单元、接收端测量模块、负载接口和接收端控制器,接收线圈单元包括接收稳压器电路和接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包括OLED模块、发射端控制器、可控稳压源、光伏板、MPPT控制模块、锂电池、发射端测量模块和发射线圈组,发射线圈组包括两个发射线圈单元和一个谐振线圈单元;发射端测量模块包括三个电压测量模块,两个所述发射线圈单元和所述谐振线圈单元分别通过这三个电压测量模块获得驱动电压;
三个所述电压测量模块均设有串口通信端和直流电压输入端,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串口通信端均与发射控制器的串口连接,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电压输入端均与可控稳压源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有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电压输入端还均与锂电池的电压输出端连接;
发射线圈单元包括发射驱动电路和发射线圈,发射驱动电路用于获取电压测量模块传输的驱动电压,并驱动发射线圈,谐振线圈单元包括谐振驱动电路和谐振线圈,谐振驱动电路用于获取电压测量模块传输的驱动电压,并驱动谐振线圈;
光伏板与MPPT控制模块连接,MPPT控制模块与锂电池连接;
接收单元包括接收线圈单元、接收端测量模块、负载接口和接收端控制器,接收线圈单元包括接收稳压器电路和接收线圈,接收稳压电路用于获取接收线圈所转化的电能,并进行稳压输出;
接收稳压器电路与接收端测量模块的直流输入端连接,接收端测量模块与负载接口连接,接收端测量模块通过串口与接收端控制器连接;
发射线圈组用于将电能转转化成磁场,接收线圈用于接收该磁场,并将磁场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谐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测量模块的直流输入端连接,所述两个发射线圈单元和所述谐振线圈单元分别对应连接三个所述电压测量模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驱动电路包括接口J1、无线充电芯片P1、无线充电芯片P2、无线充电芯片P3、电阻R1~电阻R15、电容C1~电容C7,三极管Q1、二极管D11~二极管D3,线圈L1和电感L2,线圈L1即为所述发射线圈,线圈L1的一端连接无线充电芯片P3的8脚、另一端通过电容C9连接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接口J1的2脚,接口J1的1脚连接地线,接口J1的1脚还通过电容C7连接地线,无线充电芯片P3的8脚、7脚、6脚和5脚连接在一起,电感L2与电容C9的连接节点还通过电容C6连接无线充电芯片P3的8脚,无线充电芯片P3的1脚、2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军,陈巍,史金飞,陈思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