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电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443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电机包括:定子、转子以及壳体,定子内形成有冷却水道;转子设置在定子内,转子包括:多个转子段,相邻的两个转子段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以在转子转动时产生冷却气流;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填充有冷却油,冷却油没过转子的至少部分以对转子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电机,通过冷却液在定子的冷却水道循环流动,散热叶片与转子同步转动,冷却油与转子的至少部分相接触以进行热交换,一方面,通过水冷、风冷以及油冷共同对电机进行散热;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风冷对电机进行单独散热,以对永磁体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进而使电机能够正常且稳定地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电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的快速发展,车辆系统对驱动电机的工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驱动电机运行时,驱动电机上的零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是一些对温度敏感的零部件,在高温时,会导致驱动电机的工作性能下降,甚至会导致驱动电机瘫痪、不能运行。相关技术中,目前常用油冷和/或水冷的冷却方式中泠却液以及冷却油与驱动电机进行直接接触,以对驱动电机进行直接冷却,但驱动电机的一些零部件不能与冷却液以及冷却油直接接触,从而导致驱动电机的工作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所述电机采用水冷、风冷以及油冷三种冷却方式,同时对电机进行冷却,进一步地提高电机的冷却散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电机包括:定子、转子以及壳体,所述定子设置有冷却水道;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定子内,所述转子包括:多个转子段,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段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以在转子转动时产生冷却气流;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填充有冷却油,所述冷却油没过所述转子的至少部分以对所述转子进行冷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电机,通过冷却液在定子的冷却水道循环流动,散热叶片与转子同步转动,冷却油与转子的至少部分相接触以进行热交换,一方面,通过水冷、风冷以及油冷对电机进行散热,以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风冷对电机进行单独散热,以对永磁体以及电机中无法与冷却液和冷却油直接接触的零部件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进而使电机能够正常且稳定地运行。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的周向开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冷却管路。进一步地,所述定子的一端设置有分流管,所述定子的另一端设置有汇流管,所述分流管适于朝向所述冷却管路注入冷却液,所述汇流管适于排出所述冷却管路内的冷却液,所述分流管、所述冷却管路以及所述汇流管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道。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包括:环绕所述电机的轴线设置的第一分流部至第N分流部;其中,所述定子包括:多个分流区域,每个所述分流区域内设置有多根所述冷却管路,多根所述冷却管路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部连通;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分流部与所述第二分流部连通;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二分流部与所述第三分流部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N-1分流部与所述第N分流部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流部具有进水口,每个所述分流区域内邻近所述进水口设置的所述冷却管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进水口设置的所述冷却管路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叶片上设置有扰流部,所述扰流部为形成在所述散热叶片上沿轴向延伸的凸起,相邻的所述扰流部限定出导油槽,所述导油槽沿所述散热叶片的径向延伸。进一步地,散热叶片包括: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叶片,相邻的所述子叶片之间设置有连接蹼,所述子叶片以及所述连接蹼上均具有导油槽。进一步地,所述子叶片以及所述连接蹼上均设置有漏油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集油盒,所述集油盒内的冷却油的液面位于所述转子的最低端的绕组的气隙。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机。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水道连接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与转子配合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叶片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的安装孔示意图。附图标记:电机100,定子10,安装孔11,分流管12,第一分流部121,第二分流部122,第三分流部123,第四分流部124,汇流管13,冷却管路14,转子20,转子段21,散热叶片22,扰流部221,导油槽222,子叶片223,连接蹼224,壳体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100。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包括:定子10、转子20以及壳体30,定子10设置有冷却水道;转子20设置在定子10内,转子20包括:多个转子段21,相邻的两个转子段21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22以在转子20转动时产生冷却气流;定子10和转子20均设置在壳体30内,壳体30内填充有冷却油,冷却油没过转子20的至少部分以对转子20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定子10的内部空间形成有冷却水道,冷却液沿着冷却水道进行循环流动,并与冷却水道的内周壁相接触,使冷却液与定子10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定子10进行冷却,避免电机100工作过程中,定子10温度过高。其中,设置在定子10内部的转子20由多个转子段21限定出,多个转子段21沿轴向依次设置在转子20轴上,以形成为转子20,且在相邻的两个转子段21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22,在转子20转动时,使散热叶片22与转子20同步转动,以产生冷却气流,并对转子20进行风冷冷却,以降低转子20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电机100中的永磁体无法与冷却油或冷却液直接接触以进行散热冷却,且电机100中的永磁体对温度较为敏感,在永磁体温度较高时,容易导致永磁体退磁,进而导致电机100的工作性能下降,使电机100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电机100瘫痪,通过散热叶片22与转子20同步转动产生冷却气流,以对电机100中的永磁体进行风冷冷却,通过冷却气流以对永磁体以及电机100中无法与冷却液和冷却油直接接触的零部件进行冷却,从而使电机100有效且稳定的运行。同时,转子20和定子10均固定在壳体30内,壳体30的内部填充有冷却油,在电机100不工作时,冷却油至少没过转子20的底部,以在电机100运行时,冷却油能够与转子20相接触,并在转子20的扰流作用下,喷淋到转子20的多个绕组上,在散热叶片22对转子20进行风冷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对转子20进行油冷冷却,从而进一步地带走转子20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电机100通过定子10内部的冷却水道使冷却液在冷却水道内循环流动,以对电机100的定子10进行冷却,从而对电机100达到水冷的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定子(10),所述定子(10)设置有冷却水道;/n转子(20),所述转子(20)设置在所述定子(10)内,所述转子(20)包括:多个转子段(21),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段(21)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22)以在转子(20)转动时产生冷却气流;以及/n壳体(30),所述定子(10)和所述转子(20)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0)内,所述壳体(30)内填充有冷却油,所述冷却油没过所述转子(20)的至少部分以对所述转子(20)进行冷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10),所述定子(10)设置有冷却水道;
转子(20),所述转子(20)设置在所述定子(10)内,所述转子(20)包括:多个转子段(21),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段(21)之间设置有散热叶片(22)以在转子(20)转动时产生冷却气流;以及
壳体(30),所述定子(10)和所述转子(20)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0)内,所述壳体(30)内填充有冷却油,所述冷却油没过所述转子(20)的至少部分以对所述转子(20)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10)的周向开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内设置有冷却管路(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10)的一端设置有分流管(12),所述定子(10)的另一端设置有汇流管(13),所述分流管(12)适于朝向所述冷却管路(14)注入冷却液,所述汇流管(13)适于排出所述冷却管路(14)内的冷却液,所述分流管(12)、所述冷却管路(14)以及所述汇流管(13)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12)包括:环绕所述电机(100)的轴线设置的第一分流部(121)至第N分流部;其中
所述定子(10)包括:多个分流区域,每个所述分流区域内设置有多根所述冷却管路(14),多根所述冷却管路(14)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部(121)连通;
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莹郭瑶瑶李玉婷刘迪杨瑞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