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用的充电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提供精准定位、高可靠性以及手自动模式的自动充电桩,属于移动巡检机器人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运维中心及运维服务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保证机房内服务器的正常运作,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或隐患,往往需要机房运维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地对机房内设备进行检查,并手工抄录仪器仪表设备的示数,不仅工作量大,且受环境、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检测数据不准确,致使巡视效率及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人工巡检效率、质量低的问题,目前常利用全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对机房环境及设备进行检查,不仅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并且提高了运维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全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机房环境24小时的全方位、定时或不定时巡检,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功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保证自动充电的可靠性及稳定性,需要设计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用的充电桩装置,以保证机器人的长时间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用的充电桩装置,本专利技术具有自动、手动两种充电方式,机构设计巧妙简洁,工作可靠,效果明显。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包括下固定壳、上固定壳、电源把手、防撞垫、触发撞针结构、接触弹键、手动充电装置、红外装置、充电器、底座板和电源接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固定壳、上固定壳、电源把手和底座板组成整个充电桩的机壳,下固定壳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包括下固定壳(1)、上固定壳(2)、电源把手(3)、防撞垫(4)、触发撞针结构(5)、接触弹键(6)、手动充电装置(7)、红外装置(8)、充电器(9)、底座板(10)和电源接入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固定壳(1)、上固定壳(2)、电源把手(3)和底座板(10)组成整个充电桩的机壳,下固定壳(1)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板(10)上,上固定壳(2)固定在下固定壳(1)上,电源把手(3)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固定壳(2)上,防撞垫(4)设置在上固定壳(2)上,触发撞针结构(5)固定在上固定壳(2)的内部且位于防撞垫(4)的下方,接触弹键(6)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内部,并位于底座板(10)的上方,且左右各设置一个,左侧为电源正极,右侧为电源负极,手动充电装置(7)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内部且位于左侧位置,红外装置(8)固定在上固定壳(2)的内部,充电器(9)通过螺钉锁紧固定在底座板(10)上,电源接入口(11)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右侧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包括下固定壳(1)、上固定壳(2)、电源把手(3)、防撞垫(4)、触发撞针结构(5)、接触弹键(6)、手动充电装置(7)、红外装置(8)、充电器(9)、底座板(10)和电源接入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固定壳(1)、上固定壳(2)、电源把手(3)和底座板(10)组成整个充电桩的机壳,下固定壳(1)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板(10)上,上固定壳(2)固定在下固定壳(1)上,电源把手(3)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固定壳(2)上,防撞垫(4)设置在上固定壳(2)上,触发撞针结构(5)固定在上固定壳(2)的内部且位于防撞垫(4)的下方,接触弹键(6)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内部,并位于底座板(10)的上方,且左右各设置一个,左侧为电源正极,右侧为电源负极,手动充电装置(7)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内部且位于左侧位置,红外装置(8)固定在上固定壳(2)的内部,充电器(9)通过螺钉锁紧固定在底座板(10)上,电源接入口(11)设置在下固定壳(1)的右侧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把手(3),包括主充电把手(3-1)和活动充电把手(3-2),上述的活动充电把手(3-2)通过旋转销固定在主充电把手(3-1)上,活动充电把手(3-2)固定在上固定壳(2)上,活动充电把手(3-2)为一种打开状态,当活动充电把手(3-2)通过铁磁吸附在主充电把手(3-1)上时,可形成长条形的储物空间,用于存放手动充电时的充电线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撞针结构(5),包括触发撞针(5-1)、撞针安装架(5-2)、撞针压簧(5-3)、撞针压簧安装座(5-4)、接近开关安装柱(5-5)、接近开关安装座(5-6)和接近开关(5-7),上述的撞针安装架(5-2)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上固定壳(2)上,触发撞针(5-1)在装在撞针安装架(5-2)的内部,撞针压簧(5-3)安装在触发撞针(5-1)上,撞针压簧安装座(5-4)固定在撞针安装架(5-2)上,接近开关安装座(5-6)通过四个接近开关安装柱(5-5)固定在撞针压簧安装座(5-4)上,接近开关(5-7)固定在接近开关安装座(5-6)上,当触发撞针(5-1)的前端被机器人顶撞时,触发撞针(5-1)的后端会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秦俊鑫,陆志,徐飞,代青平,蒙达生,杜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哨马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