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洪强专利>正文

钢筋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232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2
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包括钢筋端部插入套筒,其中央位置有钢筋插入孔,钢筋插入孔的中部有插入孔分隔壁,插入孔分隔壁将钢筋插入孔分隔成第一、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第一孔口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第二孔口与外界相通;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在位于插入孔分隔壁与第一孔口之间的区域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且探入或退出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在位于插入孔分隔壁与第二孔口的区域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且探入或退出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相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直径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简化结构;减轻作业强度;连接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连接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钢筋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从前述的钢筋连接装置的名词释义可知其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连接,并且前述的钢筋主要指螺纹钢。如业界所知,地上、地下乃至水下的各类建筑设施普遍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而钢筋混凝土离不开前述的螺纹钢。在浇灌混凝土之前,需构建钢筋骨架(建筑工人习惯称为“扎钢筋”)。如果按照原始即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在构建钢筋骨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焊接方式将两根需要对接的螺纹钢在端部彼此焊固在一起,这种方式存在如下不言而喻的欠缺:其一,由于焊接设备如电焊机需要电源支持,因而对施工场所具有挑剔性,例如必须通过电缆或类似的馈电线路将电源引至位于钢筋对接工位处的焊接设备,而将电源引至焊接设备的工作既麻烦又有失安全;其二,由于焊接需要由资质人员操作,因而对作业人员同样具有挑剔性;其三,由于焊接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工程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四,焊接工人的作业强度大,并且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采用钢筋连接装置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欠缺,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前述钢筋连接器相关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CN208830600U推荐的“一种钢筋的连接组件”和CN210032349U提供的“钢筋快速连接器”,由于这两项专利结构都是分体式的,即由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和密封连接筒组成,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根钢筋中的其中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具有螺纹的第一圆柱套筒的第一圆柱套筒腔内,而将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同样具有螺纹的第二圆柱套筒的第二圆柱套筒腔内,并且由前述的密封连接套筒组件将前述第一圆柱套筒以及第二圆柱套筒的相向一端连接,因而不仅连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而且操作相对麻烦。典型的如CN204878162U介绍的“一种钢筋钢棒快速连接的锁固套结构”,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1至0013的阅读可知:虽然具有对内丝锥度套以及外丝锥度套加工方便的长处,但是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由于需要将内丝锥度套与外丝锥度套彼此螺纹连接为一个整体,因而操作仍是较为麻烦的。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又有便于制作、还有益于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显著减轻作业人员的作业强度、进而有益于显著增进连接的可靠性的钢筋连接装置。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在该钢筋插入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由该插入孔分隔壁将所述钢筋插入孔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第一孔口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第二孔口Ⅱ与外界相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与所述第一孔口Ⅰ之间的区域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与所述第二孔口Ⅱ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高度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的数量有围绕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数量同样有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并且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的数量相等;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开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相对应的并且数量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而在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数量相等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内。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包括一第一弹簧Ⅰ、一第一钢球Ⅰ和一第一堵头Ⅰ,该第一堵头Ⅰ、第一弹簧Ⅰ以及第一钢球Ⅰ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内,第一弹簧Ⅰ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堵头Ⅰ上,第一钢球Ⅰ支承在第一弹簧Ⅰ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一钢球Ⅰ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包括一第二弹簧Ⅱ、一第二钢球Ⅱ和一第二堵头Ⅱ,该第二堵头Ⅱ、第二弹簧Ⅱ以及第二钢球Ⅱ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内,第二弹簧Ⅱ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堵头Ⅱ上,第二钢球Ⅱ支承在第二弹簧Ⅱ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二钢球Ⅱ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朝向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一球面腔Ⅰ,而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朝向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二球面腔Ⅱ,所述的第一钢球Ⅰ与第一球面腔Ⅰ相配合,而所述的第二钢球Ⅱ与第二球面腔Ⅱ相配合。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的孔壁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的孔壁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夹角。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以及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是倾斜的并且彼此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自上向下倾斜。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以及第二夹角的度数为是相等的。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以及第二夹角的度数为15-7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为一整体结构,又由于在钢筋插入孔的中部由插入孔分隔壁将钢筋插入孔分隔为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和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因而既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又有便于制作;之二,由于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内后可由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对第一钢筋可靠管制,不会出现退出情形,又由于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第二钢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所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第一孔口Ⅰ(1111)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第二孔口Ⅱ(1121)与外界相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一孔口Ⅰ(1111)之间的区域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二孔口Ⅱ(1121)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所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第一孔口Ⅰ(1111)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第二孔口Ⅱ(1121)与外界相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一孔口Ⅰ(1111)之间的区域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二孔口Ⅱ(1121)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有围绕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同样有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并且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相等;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开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相对应的并且数量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而在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相等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洪强朱心涵陈凌婷颜峰
申请(专利权)人:于洪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