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洪强专利>正文

钢筋连接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10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4
一种钢筋连接套管,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包括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其中央位置有钢筋插入孔,钢筋插入孔的中部有插入孔分隔壁,由插入孔分隔壁将钢筋插入孔分隔成第一、第二钢筋端部插孔,且自插入孔分隔壁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与自插入孔分隔壁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相同;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且与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相通,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且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相通。简化结构;提高施工效率;连接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连接套管
本技术属于建筑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钢筋连接套管。
技术介绍
从前述的钢筋连接套管的名词释义可知其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套接,并且前述的钢筋主要指螺纹钢。如业界所知,地上、地下乃至水下的各类建筑设施普遍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而钢筋混凝土离不开前述的螺纹钢。在浇灌混凝土之前,需构建钢筋骨架(建筑工人习惯称为“扎钢筋”)。如果按照原始即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在构建钢筋骨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焊接方式将两根需要对接的螺纹钢在端部彼此焊固在一起,这种方式存在如下不言而喻的欠缺:其一,由于焊接设备如电焊机需要电源支持,因而对施工场所具有挑剔性,例如必须通过电缆或类似的馈电线路将电源引至位于钢筋对接工位处的焊接设备,而将电源引至焊接设备的工作既麻烦又有失安全;其二,由于焊接需要由资质人员操作,因而对作业人员同样具有挑剔性;其三,由于焊接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工程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四,焊接工人的作业强度大,并且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因为焊接质量与焊接人员的经验、责任心以及情绪等因素不免存在因果关系。采用钢筋连接套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欠缺,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连接的相关装置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CN208830600U推荐的“一种钢筋的连接组件”和CN210032349U提供的“钢筋快速连接器”,由于这两项专利结构都是分体式的,即由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和密封连接筒组成,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根钢筋中的其中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具有螺纹的第一圆柱套筒的第一圆柱套筒腔内,而将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同样具有螺纹的第二圆柱套筒的第二圆柱套筒腔内,并且由前述的密封连接套筒组件将前述第一圆柱套筒以及第二圆柱套筒的相向一端连接,因而不仅连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而且操作相对麻烦。典型的如CN204878162U介绍的“一种钢筋钢棒快速连接的锁固套结构”,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1至0013的阅读可知:虽然具有对内丝锥度套以及外丝锥度套加工方便的长处,但是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由于需要将内丝锥度套与外丝锥度套彼此螺纹连接为一个整体,因而操作仍是较为麻烦的。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又有便于制作、还有益于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显著减轻作业人员的作业强度、进而有益于显著增进连接的可靠性的钢筋连接套管。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钢筋连接套管,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区域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在该钢筋插入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由该插入孔分隔壁将所述钢筋插入孔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并且自插入孔分隔壁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插入孔分隔壁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高度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并且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相通,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并且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相通。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上部并且围绕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第一孔口Ⅰ的四周向上延伸有一第一栈圈Ⅰ,该第一栈圈Ⅰ的外壁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弹性圈嵌道Ⅰ;在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下部并且围绕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第二孔口Ⅱ的四周向下延伸有一第二栈圈Ⅱ,该第二栈圈Ⅱ的外壁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弹性圈嵌道Ⅱ;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弹性圈嵌道Ⅰ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而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圈嵌道Ⅱ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分别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以及下端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包括一第一弹性圈Ⅰ、一第一钢球限位环Ⅰ和复数枚第一钢球Ⅰ,第一弹性圈Ⅰ嵌置在所述的第一弹性圈嵌道Ⅰ内并且该第一弹性圈Ⅰ的上表面探出所述第一栈圈Ⅰ的上表面,第一钢球限位环Ⅰ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内壁配合,在该第一钢球限位环Ⅰ朝向下的一侧的四周并且在对应于第一钢球Ⅰ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而在第一钢球限位环Ⅰ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自第一钢球限位环Ⅰ的上部贯通至下部并且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相对应的第一钢球限位环钢筋端部导入孔Ⅰ,复数枚第一钢球Ⅰ间隔分布在第一弹性圈Ⅰ与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之间,该第一钢球Ⅰ突起于所述第一栈圈Ⅰ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第一孔口Ⅰ。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由一第一钢球限位环腔导向弧面Ⅰ和一第一钢球限位环腔限位弧面Ⅰ共同构成,第一钢球限位环腔限位弧面Ⅰ位于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朝向所述第一钢球限位环钢筋端部导入孔Ⅰ的一侧,当所述第一钢球Ⅰ对应于第一钢球限位环腔导向弧面Ⅰ的位置时,该第一钢球Ⅰ退出所述的第一孔口Ⅰ,而当第一钢球Ⅰ越过所述第一钢球限位环腔限位弧面Ⅰ时探入第一孔口Ⅰ。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上端的内壁上构成有套管本体上端内壁螺纹,而在第一钢球限位环Ⅰ的外壁上构成有第一钢球限位环外螺纹Ⅰ,该第一钢球限位环外螺纹Ⅰ与套管本体上端内壁螺纹配合,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为橡胶圈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球限位环腔限位弧面Ⅰ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弹性圈弧形腔Ⅰ。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包括一第二弹性圈Ⅱ、一第二钢球限位环Ⅱ和复数枚第二钢球Ⅱ,第二弹性圈Ⅱ嵌置在所述的第二弹性圈嵌道Ⅱ内并且该第二弹性圈Ⅱ的下表面探出所述第二栈圈Ⅱ的下表面,第二钢球限位环Ⅱ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的下端内壁配合,在该第二钢球限位环Ⅱ朝向上的一侧的四周并且在对应于第二钢球Ⅱ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钢球限位环腔Ⅱ,而在第二钢球限位环Ⅱ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自第二钢球限位环Ⅱ的下部贯通至上部并且与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相对应的第二钢球限位环钢筋端部导入孔Ⅱ,复数枚第二钢球Ⅱ间隔分布在第二弹性圈Ⅱ与第二钢球限位环腔Ⅱ之间,该第二钢球Ⅱ突起于所述第二栈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连接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区域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所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并且自插入孔分隔壁(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插入孔分隔壁(1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并且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相通,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下端并且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连接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区域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所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并且自插入孔分隔壁(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插入孔分隔壁(1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并且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相通,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下端并且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连接套管,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上部并且围绕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第一孔口Ⅰ(1111)的四周向上延伸有一第一栈圈Ⅰ(1112),该第一栈圈Ⅰ(1112)的外壁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弹性圈嵌道Ⅰ(1113);在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下部并且围绕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第二孔口Ⅱ(1121)的四周向下延伸有一第二栈圈Ⅱ(1122),该第二栈圈Ⅱ(1122)的外壁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弹性圈嵌道Ⅱ(1123);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弹性圈嵌道Ⅰ(1113)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而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圈嵌道Ⅱ(1123)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连接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分别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以及下端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连接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包括一第一弹性圈Ⅰ(21)、一第一钢球限位环Ⅰ(22)和复数枚第一钢球Ⅰ(23),第一弹性圈Ⅰ(21)嵌置在所述的第一弹性圈嵌道Ⅰ(1113)内并且该第一弹性圈Ⅰ(21)的上表面探出所述第一栈圈Ⅰ(1112)的上表面,第一钢球限位环Ⅰ(22)与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管本体(1)的上端内壁配合,在该第一钢球限位环Ⅰ(22)朝向下的一侧的四周并且在对应于第一钢球Ⅰ(23)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221),而在第一钢球限位环Ⅰ(22)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自第一钢球限位环Ⅰ(22)的上部贯通至下部并且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相对应的第一钢球限位环钢筋端部导入孔Ⅰ(222),复数枚第一钢球Ⅰ(23)间隔分布在第一弹性圈Ⅰ(21)与第一钢球限位环腔Ⅰ(221)之间,该第一钢球Ⅰ(23)突起于所述第一栈圈Ⅰ(1112)并且探入或退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洪强朱心涵
申请(专利权)人:于洪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