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及取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0270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包括取样盒本体、渐扩段、底窗和配重块,取样盒本体和渐扩段为一体成型的长方体筒状结构,底窗闭合后封闭渐扩段的底端开口,底窗由第一底窗片和第二底窗片组成,第一底窗片和第二底窗片分别与渐扩段底端的左右两边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渐扩段底端的另外两个边分别设置有挡板,配重块设置在长方体取样盒本体的侧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取样不会破坏底泥的层状结构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及取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技术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及取样方法。
技术介绍
在对河水做水质污染分析时,工作人员通常会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主要有重金属或无机非金属物质有毒物质、含水率、有机质和pH,同时还存在需要研究底泥层理的情况。公开号为CN202372378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深水底泥采样器,该深水底泥采样器包括左半抓斗、右半抓斗和抓斗支撑机构;抓斗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滑块、底座、右吊钩和左吊钩;左吊钩和右吊钩分别与滑块两侧壁铰接,其下端分别能钩设在左半抓头和右半抓斗上的第一纲索和第二纲索;弹簧装在支撑杆上,其两端分别与滑块和底座接触;支撑杆的上端固定有吊环,第三钢索穿过吊环,其两端分别穿过抓斗轴的两端的钢索通孔和右半抓斗上的钢索通孔后与左半抓斗连接。但是在采用上述采样器进行取泥操作时,会导致底泥的原有层状结构被破坏,从而无法进行河道底泥的层状结构分析;同时,由于上述采样器的结构复杂,不便于携带,因此采用上述采样器进行采样时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费时费力和破坏底泥的原有层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该取样器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可保留河道底泥原有的层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且不破坏底泥原有层状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包括取样盒和固定于所述取样盒上端的提拉件,所述取样盒内形成一贯穿的容纳底泥的腔体,所述取样盒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盒盖,所述取样盒的上端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孔,所述取样盒的下部形成一从上到下逐渐扩大的渐扩段,所述渐扩段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对开的底窗,所述底窗向上翻转贴合在所述渐扩段内壁时,所述底窗的部分边缘突出于所述渐扩段形成受力部,所述渐扩段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限位件,所述底窗向下翻转至限位件时密封所述底部开口。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取样盒和渐扩段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件为固定连接在渐扩段的底部边缘上的挡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窗由第一底窗片和第二底窗片组成,所述第一底窗片和第二底窗片分别铰接于所述渐扩段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上,所述第一底窗片和第二底窗片的边缘为S形曲线或折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取样盒的侧壁外固定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中间厚两端薄的形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重块粘合或焊接在所述取样盒的侧壁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重块数量为2个或4个,当配重块的数量为2个时,2个配重块对称设置于取样盒的两个对立的侧面,当配重块数量为4个时,4个配重块两两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取样盒的四个侧面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盒盖过盈连接在取样盒的顶部开口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提拉件包括2个分别固定于所述取样盒上部对立两侧的环形提手和端部将两个所述环形提手系在一起的麻绳。所述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的取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牵引提拉件,盖合有盒盖的取样盒依靠自身重力下沉,在底泥或水的作用下,底窗向上翻转贴合在所述渐扩段的内壁上,所述底部开口打开,底泥通过所述底部开口进入所述腔体内,腔体内的水通过出水孔流出,底泥逐渐充满所述腔体;2.当取样盒在自身重力下不再下沉时,通过提拉件向上提起取样盒,所述腔体内的底泥下压所述受力部,底窗向下翻转,并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将所述底部开口密封;3.将取样盒提出后,打开盒盖,将取样盒竖直倒立,倒出底泥,或打开盒盖直接在所述取样盒内取样。河道底泥较稀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或者直接打开盖子不倒出底泥,需要怎么研究,就相应的取原状泥保存即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2.底窗向上翻转贴合在渐扩段内壁时,边缘位置突出于所述渐扩段,可以在底泥的重力作用下自动闭合,较大程度的减小取样过程底泥的扰动,最大程度保留河道底泥的原有结构;3.配重块为中间厚,两端薄的配重方式有利于减小侧面阻力,有利于取样器在底泥中下沉。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的结构透视图。图3是实施例1的底窗局部图。图4是底窗翻转贴合在渐扩段内壁时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的底窗局部图。图6是实施例3中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取样盒;2、提拉件;3、盒盖;4、出水孔;5、渐扩段;6、底窗;6-1、第一底窗片;6-2、第二底窗片;7、限位件;8、挡板;9、配重块;10、环形提手;11、麻绳;12、受力部。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实施例中,取样器处于竖直状态,以盒盖为上,窗口为下。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包括取样盒1和固定于所述取样盒1上端的提拉件2。所述取样盒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取样盒1内形成一贯穿的容纳底泥的腔体。所述取样盒1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盒盖3,所述盒盖3过盈连接在取样盒1的顶部开口上。在取样过程中,由于盒盖3的存在,使底泥充满腔体后不再下沉,取样结束。所述提拉件2包括2个分别固定于所述取样盒1上部对立两侧的环形提手10和端部将两个所述环形提手10系在一起的麻绳11。提拉件用于牵引取样器,控制取样器的下放与上提。所述取样盒1的上端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孔4,所述出水孔4只能允许水流出,而底泥不能流出。当底泥进入腔体时,水从出水孔4流出,使底泥顺利进入腔体。所述取样盒1的下部形成一从上到下逐渐扩大的渐扩段5,所述渐扩段5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对开的底窗6,所述底窗6由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组成,所述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分别铰接于所述渐扩段5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上,所述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的边缘为S形曲线。所述底窗6向上翻转贴合在所述渐扩段5内壁时,所述底窗6的部分边缘突出于所述渐扩段5形成受力部12。当其边缘为S形曲线时,边缘有一尖部形成受力部,向上提拉取样盒1时,在底泥重力作用下,由于受力部12的存在,底泥压迫底窗,使底窗关闭。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另外两个对立的边缘还分别设置有挡板8,所述底窗6向下翻转至挡板8时密封所述底部开口。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取样盒1的侧壁外焊接有配重块9,所述配重块9为中间厚,两端薄的形状。所述配重块9数量为2个,2个配重块9分别位于取样盒1的两个对立的侧面。所述河道底泥原状取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牵引提拉件2,盖合有盒盖3的取样盒1依靠自身重力下沉,在底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盒(1)和固定于所述取样盒(1)上端的提拉件(2),所述取样盒(1)内形成一贯穿的容纳底泥的腔体,所述取样盒(1)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盒盖(3),所述取样盒(1)的上部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孔(4),所述取样盒(1)的下部形成一从上到下逐渐扩大的渐扩段(5),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对开的底窗(6),所述底窗(6)向上翻转贴合在所述渐扩段(5)内壁时,所述底窗(6)的部分边缘突出于所述渐扩段(5)形成受力部(12),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限位件(7),所述底窗(6)向下翻转至限位件(7)时密封所述底部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盒(1)和固定于所述取样盒(1)上端的提拉件(2),所述取样盒(1)内形成一贯穿的容纳底泥的腔体,所述取样盒(1)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盒盖(3),所述取样盒(1)的上部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孔(4),所述取样盒(1)的下部形成一从上到下逐渐扩大的渐扩段(5),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对开的底窗(6),所述底窗(6)向上翻转贴合在所述渐扩段(5)内壁时,所述底窗(6)的部分边缘突出于所述渐扩段(5)形成受力部(12),所述渐扩段(5)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限位件(7),所述底窗(6)向下翻转至限位件(7)时密封所述底部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盒(1)和渐扩段(5)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7)为固定连接在渐扩段(5)的底部边缘上的挡板(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窗(6)由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组成,所述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分别铰接于所述渐扩段(5)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上,所述第一底窗片(6-1)和第二底窗片(6-2)的边缘为S形曲线或折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状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盒(1)的侧壁外固定有配重块(9),所述配重块(9)为中间厚两端薄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底泥原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井梅李学武刘晓朵侯波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