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399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调节杆、齿轮、面齿轮、套筒、外壳、纳泥仓、滑体、导轨、定滑轮、钢丝绳、支架组成。该装置的采样与释放样品过程是通过转动调节杆,使其下端的面齿轮转动带动中间齿轮转动,由中间齿轮带动两侧齿轮向同一方向转动,定滑轮与齿轮固定在同一转轴上并可随其转动。通过定滑轮缠绕或释放钢丝绳进而带动滑体在导轨中做往复运动,由滑体封闭或打开纳泥仓实现采样与释放样品的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
技术介绍
底泥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种群数量多少在河流湖泊的生态稳定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生态工作者通过对底泥中的生物种类进行鉴定与计数,可以初步确定该水域的物种的丰富度,以及该水域的水质状况。目前常见的底泥采集器为抓斗式,但由于其依靠抓斗自身的重力进行采泥,工作人员在船上采样时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且在收回采泥器时必须快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底泥会从缝隙中漏出,给后期物种的定量和定性带来误差。因此,一种轻便且能够防止底泥露出的采泥器的研发很有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目的是为生态工作者提供一种轻便且防止底泥外漏的采泥器,本明的技术方案如下:该装置主要由调节杆(1)、第一转轴(2)、套筒(3)、外壳(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第二转轴(9)、第一齿轮(10)、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第三转轴(15)、第二齿轮(16)、第五支架(17)、第三齿轮(18)、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支撑体(29)、第一导轨(30)、滑体(31)、切泥端(32)、排水孔(33)、插泥端(34)、第二导轨(35)、第一开孔(36)、第二开孔(37)、纳泥仓(38)、面齿轮(39)、第四转轴(40)、第六支架(41)组成,所述的调节杆(1)安装于第一转轴(2)上端,第一转轴(2)固定于面齿轮(39)上端,第一转轴(2)穿过套筒(3)并可在其中转动,套筒(3)固定于外壳(4)上部,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固定于外壳(4)上底面,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下端与第二转轴(9)相连,第一齿轮(10)、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与第二转轴(9)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下端与第三转轴(15)相连,第二齿轮(16)、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与第三转轴(15)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与第四转轴(40)相连,第三齿轮(18)与第四转轴(40)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末端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并在其上缠绕有一定的初始长度,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切泥端(32)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与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在其上不缠绕一定的初始长度,滑体(31)是由许多圆柱体并列组成,其表面由软铁皮包裹,其前端为切泥端(32),第一导轨(30)、第二导轨(35)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滑体(31)置于支撑体(29)上,排水孔(33)是一排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的开孔,插泥端(34)位于外壳(4)底部,第一开孔(36)为滑体(31)由第一导轨(30)进入第二导轨(35)的连接处,第二开孔(37)与切泥端(32)吻合。进一步,所述的面齿轮(39)与第三齿轮(18)配合,所述的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6)位于第三齿轮(18)两侧并与其配合,通过转动调节杆(1)带动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6)向相同方向转动,通过定滑轮缠绕或放出钢丝绳带动滑体(31)在第一导轨(30)、第二导轨(35)中往复运动,进而实现底泥的采集和释放过程。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携带轻便,底泥不易外漏。附图说明图1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装置的面齿轮、齿轮、定滑轮、钢丝绳、滑体、导轨结构简图图3是装置的导轨、滑体结构简图图4是装置的底部结构简图图5是装置的纳泥仓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调节杆(1)固定于第一转轴(2)上端,第一转轴(2)固定于面齿轮(39)上端,面齿轮(39)下端与第三齿轮(18)配合,第三齿轮(18)位于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6)之间,并与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6)配合。第一转轴(2)穿过套筒(3)并可在其中转动,套筒(3)固定于外壳(4)上部。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固定于外壳上底面,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下端与第二转轴(9)相连,第一齿轮(10)、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与第二转轴(9)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下端与第三转轴(15)相连,第二齿轮(16)、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与第三转轴(15)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与第四转轴(40)相连,第三齿轮(18)与第四转轴(40)固定并可随其转动。当调节杆(1)转动驱动面齿轮(39)转动并带动第三齿轮(18)转动时,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随着第一齿轮(10)一起转动。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随着第二齿轮(16)一起转动,且第一齿轮(10)与第二齿轮(16)转动方向相同。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末端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并在其上缠绕有一定的初始长度。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切泥端(32)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与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在其上不缠绕一定的初始长度。滑体(31)是由许多圆柱体并列组成,其表面由软铁皮包裹,其前端为切泥端(32)。第一导轨(30)、第二导轨(35)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滑体(31)置于支撑体(29)上并可沿着第一导轨(30)、第二导轨(35)往复运动。排水孔(33)是一排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的开孔,用于减轻阻力。插泥端(34)在外壳(4)底部用于插入底泥。第一开孔(36)为滑体(31)由第一导轨(30)进入第二导轨(35)的连接处。第二开孔(37)与切泥端(32)吻合,当滑体(31)的切泥端(32)运动到第二开孔(37)时纳泥仓(38)底部开口被完全封住。其特征在于,将采泥器插入水中,水流会从纳泥仓(38)两侧上端的排水孔(33)排出以减小入水阻力,当到达底泥位置时向下按压采泥器顶端,使采泥器下端锋利的插泥端(34)插入泥中,当插入深度合适时,转动调节杆(1),带动面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杆(1)、第一转轴(2)、套筒(3)、外壳(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第二转轴(9)、第一齿轮(10)、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第三转轴(15)、第二齿轮(16)、第五支架(17)、第三齿轮(18)、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支撑体(29)、第一导轨(30)、滑体(31)、切泥端(32)、排水孔(33)、插泥端(34)、第二导轨(35)、第一开孔(36)、第二开孔(37)、纳泥仓(38)、面齿轮(39)、第四转轴(40)、第六支架(41),所述的调节杆(1)安装于第一转轴(2)上端,第一转轴(2)固定于面齿轮(39)上端,第一转轴(2)穿过套筒(3)并可在其中转动,套筒(3)固定于外壳(4)上部,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固定于外壳(4)上底面,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下端与第二转轴(9)相连,第一齿轮(10)、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与第二转轴(9)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下端与第三转轴(15)相连,第二齿轮(16)、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与第三转轴(15)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与第四转轴(40)相连,第三齿轮(18)与第四转轴(40)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末端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并在其上缠绕有一定的初始长度,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的一端分别与滑体(31)的切泥端(32)两侧固定并分别绕过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与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转向后分别固定于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在其上不缠绕一定的初始长度,滑体(31)是由许多圆柱体并列组成,其表面由软铁皮包裹,其前端为切泥端(32),第一导轨(30)、第二导轨(35)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滑体(31)置于支撑体(29)上,排水孔(33)是一排位于外壳(4)两侧侧壁上的开孔,插泥端(34)位于外壳(4)底部,第一开孔(36)为滑体(31)由第一导轨(30)进入第二导轨(35)的连接处,第二开孔(37)与切泥端(32)吻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水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杆(1)、第一转轴(2)、套筒(3)、外壳(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第二转轴(9)、第一齿轮(10)、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第三转轴(15)、第二齿轮(16)、第五支架(17)、第三齿轮(18)、第一钢丝绳(19)、第二钢丝绳(20)、第五定滑轮(21)、第六定滑轮(22)、第七定滑轮(23)、第八定滑轮(24)、第三钢丝绳(25)、第四钢丝绳(26)、第九定滑轮(27)、第十定滑轮(28)、支撑体(29)、第一导轨(30)、滑体(31)、切泥端(32)、排水孔(33)、插泥端(34)、第二导轨(35)、第一开孔(36)、第二开孔(37)、纳泥仓(38)、面齿轮(39)、第四转轴(40)、第六支架(41),所述的调节杆(1)安装于第一转轴(2)上端,第一转轴(2)固定于面齿轮(39)上端,第一转轴(2)穿过套筒(3)并可在其中转动,套筒(3)固定于外壳(4)上部,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第五支架(17)、第六支架(41)固定于外壳(4)上底面,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下端与第二转轴(9)相连,第一齿轮(10)、第一定滑轮(7)、第二定滑轮(8)与第二转轴(9)固定并可随其转动,第三支架(11)、第四支架(12)下端与第三转轴(15)相连,第二齿轮(16)、第三定滑轮(13)、第四定滑轮(14)与第三转轴(15)固定并可随其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文武汪登奎金奔陆春祥宛山君郝新鹏刘海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