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135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气缸体,其包括:气缸体本体,开设有贯通其的安装孔,安装孔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孔和下孔;气缸套,穿设于安装孔内,且气缸套与安装孔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冷却液;减振组件,设置于气缸体本体和气缸套之间;下孔的下端设置有止挡凸缘,减振组件的下端与止挡凸缘的上表面抵接;减振组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层、减振层和外层,内层的内侧壁与气缸套的外侧壁抵接;外层的外壁与下孔的内壁抵接,且外层的外径由下向上逐渐减小,下孔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减小;沿下孔周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组止挡凸缘,减振组件与止挡凸缘一一对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气缸体可以减缓或避免气缸套的穴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气缸体。
技术介绍
车用柴油机包括气缸体本体、设置在气缸体本体内的气缸套以及滑动设置在气缸套内的活塞,其中通过活塞、连杆的往复运动将高温燃气的动力传输给曲轴,进而传输给车辆的动力装置。活塞在气缸套内往复运动中,在高温燃气以及活塞惯性力的压力作用下,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位置活塞产生换向,由气缸套的一侧敲击转换为另一侧敲击。此时将会引起气缸套的高频振动,使其气缸套的外侧壁所接触的冷却液发生交替的膨胀和压缩,导致冷却液中气泡的不断产生和破裂,气泡破裂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作用于气缸套的外壁,久而久之产生气缸套的穴蚀。因此,亟需一种气缸体以减弱或消除气缸套的穴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体,以减弱或消除气缸套的穴蚀。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缸体,包括:气缸体本体,所述气缸体本体开设有贯通其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孔和下孔,所述上孔和所述下孔连通且同轴设置;气缸套,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气缸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体本体(1),所述气缸体本体(1)开设有贯通其的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孔(111)和下孔(112),所述上孔(111)和所述下孔(112)连通且同轴设置;/n气缸套(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内,且所述气缸套(2)与所述安装孔(11)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12),所述容纳空间(12)内设置有冷却液;/n减振组件(3),呈圆弧形结构,且设置于所述气缸体本体(1)和气缸套(2)之间;所述下孔(112)的下端设置有止挡凸缘(13),所述减振组件(3)的下端与所述止挡凸缘(13)的上表面抵接;所述减振组件(3)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体本体(1),所述气缸体本体(1)开设有贯通其的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孔(111)和下孔(112),所述上孔(111)和所述下孔(112)连通且同轴设置;
气缸套(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内,且所述气缸套(2)与所述安装孔(11)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12),所述容纳空间(12)内设置有冷却液;
减振组件(3),呈圆弧形结构,且设置于所述气缸体本体(1)和气缸套(2)之间;所述下孔(112)的下端设置有止挡凸缘(13),所述减振组件(3)的下端与所述止挡凸缘(13)的上表面抵接;所述减振组件(3)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连接的内层(31)、减振层(32)和外层(33),所述内层(31)的内侧壁与所述气缸套(2)的外侧壁抵接;所述外层(33)的外壁与所述下孔(112)的内壁抵接,且所述外层(33)的外侧壁和所述下孔(112)的内壁均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外层(33)的外径由下向上逐渐减小,以及使所述下孔(112)的内径由下向上逐渐减小;
沿所述下孔(112)周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止挡凸缘(13),所述减振组件(3)与所述止挡凸缘(13)一一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孔(112)的内壁的倾斜角度为α与所述外层(33)的外侧壁的倾斜角度为θ,且85°<α=θ<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孔(112)的内壁的轮廓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松伟李鹏王宏孟繁臣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