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54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包括泵体、泵体内开孔的泵体内腔、在泵体内腔进出移动的M只活塞柱;所述每只活塞柱表面有T个凹槽;泵体内有与活塞柱上的T个凹槽均相接通的油路通路和气路通路;泵体内的油路通路和气路通路在同一只活塞柱对应轴向方向呈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需要在油路系统和气路系统之间切换时,仅通过同一装置即可实现,无需启动不同的装置来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路换向装置
本技术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路换向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纺织机械领域,在生产时因为纱线或其他纺织线种的飞絮较多,常常将旋转的工作台面落满污渍,为及时用清洁油清洗台面并及时将工作台面吹干,工人常常需要分为两步,即用喷油枪喷射油,然后再用吹风机将台面吹干,该工作流程复杂,工作步骤轮换麻烦,需要不断使用油路系统和气路系统来切换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路换向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包括泵体(1)、泵体(1)内开孔的泵体内腔(8)、在泵体内腔(8)进出移动的M只活塞柱(2);每只活塞柱(2)表面有T个凹槽(202);泵体(1)内有与活塞柱(2)上的T个凹槽(202)均相接相通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活塞柱(2)在泵体内腔(8)内沿活塞柱(2)轴向做进出移动,从而因为活塞柱(2)上的凹槽(202)从而可以和油路通路(501)或者气路通路(502)接通,在活塞柱(2)的凹槽(202)与油路通路(501)接通时,气路通路(502)是被阻塞掉的是不通的,在活塞柱(2)的凹槽(202)与气路通路(502)接通时,油路通路(501)是被阻塞掉的,油路通路(501)是不通的。本技术中的相关通路仅举例为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的两条通路。当然也可以有多条通路。作为优选,所述泵体(1)内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在同一只活塞柱(2)对应轴向方向呈交错布置。当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在泵体内腔(8)呈空间网状连接时,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在活塞柱(2)对应轴向方向呈交错布置,才不至于使相关通路顺利联通。作为优选,所述活塞柱(2)表面的凹槽(202)是与活塞柱(2)同轴心的、分布在活塞柱(2)截面的圆周方向的环形凹槽(202)。作为优选,所述活塞柱(2)的截面是圆形。本技术中,将活塞柱的截面设置为规则的圆形方便加工和装配,且不容易造成泄露,且对于随后所述的密封圈可以标准化批量采购。本技术中,所述活塞柱(2)表面的凹槽(202)的形状可以是一个凹槽(202)也可以是多个连续凹槽(202)形成的一个凹槽(202),且每个凹槽(202)形状规格均相同,即凹槽(202)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而变化,凹槽截面可以是环形的椭圆形的方形等各种形状,仅需要将与凹槽(202)相配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的配合接口处的形状改变即可。作为优选,所述活塞柱(2)表面的凹槽(202)在活塞柱(2)移动时与泵体(1)上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分别在对应位置配合相接。所述泵体(1)上还有与各自进气口、出气口相连通的多路气路通路(502)。所述泵体(1)上有进油口(N)、出油口(P)及与进油口(N)出油口(P)均相互连通的油路通路(501)。所述泵体(1)上有进气口、出气口及与进气口出气口均相互连通的气路通路(502)。本技术中,活塞柱(2)表面的凹槽(202)位置与泵体(1)上的各路通路位置分别对应相接,方便物流或气流在相接处的通行不受阻。作为优选,所述各活塞柱(2)每个凹槽(202)的左右分别有密封圈(3)。作为优选,所述各活塞柱(2)的首尾两端还各有一只密封圈(3)。作为优选,所述在泵体内腔(8)进出移动的活塞柱(2)与泵体内腔(8)之间紧密配合无间隙。因活塞柱(2)是圆形,泵体内腔(8)是与圆形活塞柱(2)配合的圆孔,所以所述活塞柱(2)和泵体内腔(8)是紧密的孔轴配合关系;当然活塞柱(2)和泵体内腔(8)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腔轴配合关系,如活塞柱(2)也可以是六方圆柱的轴体。本技术中,所述密封圈(3)装在活塞柱(2)上且与泵体内腔(8)紧密配合以防止漏油漏气漏水等。作为优选,所述油路通路(501)气路通路(502)内流通的介质可以是油和气,也可以是其他各种液体或者气体介质,可根据流通介质不同,更替不同材质和不同形状的密封圈(3)即可,在需要的特殊条件下可以改变油路通路(501)气路通路(502)通路截面形状或各种接口形状来满足使用要求。作为优选,所述M≥1,所述T≥2。作为优选,可以使用油路通路(501)、气路通路(502)或其他通路的任意两种或任意多种通路。即所述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可以不仅仅限于此两路,也可以是多路通路,如可以使用:油路通路(501)、气路通路(502)和水路通路共三路通路,此时活塞柱(2)的首尾两端的密封圈(3)的数量和布置均需要做相应调整,且此时所述T≥3;本技术中,当外力驱动活塞柱(2)移动到对应油路通路(501)相应位置时,油路通路(501)即被即时接通;此时接通的油路系统全线贯通开始工作;因在油路通路(501)接通时,气路通路(502)即被活塞柱(2)本体阻断,且此时油路通路(501)的各活塞柱(2)相接的接口左右两侧均有密封圈(3)可保证油体不外泄,同时此时油路系统接通工作,气路系统不工作。同理,当外力驱动活塞柱(2)移动到对应气路通路(502)相应位置时,气路通路(502)即被即时接通;此时接通的气路系统全线贯通开始工作;因在气路通路(502)接通时,且此时气路通路(502)的各活塞柱(2)相接的接口左右两侧均有密封圈(3)可保证气体不外泄,同时油路通路(501)即被活塞柱(2)本体阻断,此时气路系统接通工作,油路系统不工作。在本技术中,油路系统接通时,此时需要由密封圈(3)进行密封,以防止活塞柱(2)外壁的在此时起引流油路系统的环形凹槽(202)内的油向活塞柱(2)与泵体内腔(8)的缝隙溢出,虽活塞柱(2)与泵体内腔(8)是紧密的轴孔配合,但是在有油或气等容易渗透的介质时,依然存在渗漏可能,所以此处的密封圈(3)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气路系统接通时,此时需要由密封圈(3)进行密封,以防止活塞柱(2)外壁的在此时起引流气路系统的环形凹槽(202)内的气向活塞柱(2)与泵体内腔(8)的缝隙渗出,虽活塞柱(2)与泵体内腔(8)是紧密的轴孔配合,但是在有油或气等容易渗透的介质时,依然存在渗漏可能,所以此处的密封圈(3)起到了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在需要油路系统和气路系统切换时,现有技术需要在不同的设备间进行切换;而该技术仅通过同一装置即可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泵体(1)的上泵体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泵体(1)的下泵体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油路通路(501)气路通路(502)的路线图。图5为本技术的未安装密封圈(3)的活塞柱(2)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油路接通时活塞柱(2)位于泵体内腔(8)左端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包括泵体(1),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1)内开孔的泵体内腔(8)、在泵体内腔(8)进出移动的M只活塞柱(2);所述每只活塞柱(2)表面有T个凹槽(202);/n所述泵体(1)内有与活塞柱(2)上的T个凹槽(202)均相接通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包括泵体(1),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1)内开孔的泵体内腔(8)、在泵体内腔(8)进出移动的M只活塞柱(2);所述每只活塞柱(2)表面有T个凹槽(202);
所述泵体(1)内有与活塞柱(2)上的T个凹槽(202)均相接通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内的油路通路(501)和气路通路(502)在同一只活塞柱(2)对应轴向方向呈交错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柱(2)表面的凹槽(202)是与活塞柱(2)同轴心的、分布在活塞柱(2)截面圆周方向的环形凹槽(202)。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油路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