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80016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设置在河道岸边的阶梯坡,阶梯坡的水平坡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河道底部设有若干围住阶梯坡的木桩,相邻两个木桩在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相对的两个卡槽间插接有格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小水生植物被风浪吹倒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污染修复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体,这些废水中携带大量营养盐,由于氮、磷等元素的排入,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现有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通常是在河道岸边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作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场所,同时给鱼及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使得芦苇、小鱼、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净化系统。但是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栽种初期,其根系还未完全生长至河道底部的土壤中,在风浪冲击下容易倒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具有减小水生植物被风浪吹倒伏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岸边的阶梯坡,所述阶梯坡的水平坡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河道底部设有若干围住所述阶梯坡的木桩,相邻两个所述木桩在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相对的两个所述卡槽间插接有格栅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格栅板将水生植物围住,削弱了风浪的冲力,从而减小了水生植物被吹倒伏的可能;由于被格栅板围住的水域相对平静,给鱼、底栖动物提供了一个利于栖息的场所,同时水生植物根据水深而阶梯层次分布,种类增多,提高了水体净化的效果以及水体生态恢复的速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阶梯坡的水平坡面设有若干培养箱,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培养箱内,所述培养箱外壁上铰接有吊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生植物以培养箱为载体,在实际施工时,操作者可利用起吊设备将培养箱吊放至河道内,方便快捷。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培养箱包括箱体、开设在箱体底部的通孔和铺设在箱体内的纸板,所述箱体内填充有营养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营养土给水生植物的初期生长提供基础,当箱体放入河道内时,纸板遇水逐渐化开,使得通孔打开,以便于水生植物的根系伸出扎根。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箱体的两端均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有调节筒,两个所述调节筒内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柱,两个所述调节柱的上端通过固定框连接,所述固定框内设有方格板,所述调节筒侧壁上螺纹连接有一端与调节柱抵触的调节螺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栽种水生植物时,操作者将植物从对应的方格板内孔中穿过,对植物个体进行扶持,进一步减小了水生植物被风浪吹倒伏的可能;同时操作者可根据植物的高度来上下移动调节柱,调整固定框的位置,适用范围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箱体底面设有锚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锚杆插入阶梯坡的土体内,减小了箱体在水流的冲刷下发生位移的可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河道底部设有基架,所述基架上安装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管式曝气器,所述管式曝气器的同一端通过通过布气管道连接,所述布气管道的一端延伸至河岸处并与气源连接,所述布气管道上设有阀门,所述基架通过牵引绳连接有漂浮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打开阀门使得布气管道接通气源,利用各个管式曝气器向水中鼓气,提高水体中的含氧量,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其与生物净化相配合,提高了生态恢复的速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河道底部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通过拉绳与基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架通过浮板悬浮在水中,使得基架可在拉绳的有效范围内随着水流移动,增加曝气的覆盖范围,方便灵活。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布气管道在靠近基架的一端设有中间环,所述基架上通过连杆铰接有两个用于扣住中间环的卡箍,两个所述卡箍通过固定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卡箍将中间环固定,使得布气管道与管式曝气器的连接端保持相对静止,减小了布气管道在外力拉动下使得其与管式曝气器连接处脱落的可能。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围栏削弱了风浪的冲刷力,给其内部的水生植物以及底栖动物等提供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水域,减小了水生植物被风浪吹倒伏的可能,提高了水体净化的效果;2.水生植物以培养箱为载体,便于吊装施工,方便灵活;通过曝气配合生物净化机,加快了水体生态修复的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3是图2中B处放大图。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漂浮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管式曝气器和布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C处放大图。图中,1、阶梯坡;11、水生植物;12、木桩;121、卡槽;13、格栅板;2、培养箱;21、箱体;22、通孔;23、纸板;24、营养土;25、吊环;26、调节筒;261、紧固螺钉;262、调节螺钉;27、调节柱;28、固定框;281、方格板;29、锚杆;3、基架;31、管式曝气器;32、布气管道;33、阀门;34、牵引绳;35、漂浮板;36、限位杆;361、拉绳;4、中间环;41、连杆;42、卡箍;43、固定螺栓;5、河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在河道5岸边内的阶梯坡1,阶梯坡1的各个水平坡面上均种植有水生植物11,阶梯坡1各个水平坡面上的水生植物11种类均与其所在水深相匹配,实现了不同种类水生植物11在空间上的高低搭配,河道5底部设有若干围住阶梯坡1的木桩12,木桩12呈匚字形排列,相邻两个木桩12在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21(如图3),相对的两个卡槽121间插接有格栅板13。如图2所示,由于水生植物11被格栅板13围住,而格栅板13又对风浪具有削弱的作用,使得格栅板13内侧水域保持相对平静,给水生植物11、底栖动物、微生物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一方面减小了水生植物11被风浪吹倒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生物净化系统的构筑,从而加快水体生态修复的速度。如图4所示,阶梯坡1的水平坡面上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培养箱2,培养箱2包括箱体21,箱体21底部开设有通孔22,箱体21内铺设有纸板23,用于将通孔22遮住,同时箱体21内还填充有营养土24,水生植物11便种植在营养土24内,箱体21相背两侧壁上均设有吊环25,箱体21底面垂直设有锚杆29。如图3所示,箱体21的两端均通过紧固螺钉261连接有调节筒26,两个调节筒26内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柱27,调节筒26侧壁上螺纹连接有一端穿进调节筒26内并与调节柱27抵触的调节螺钉262,两个调节柱27的上端通过固定框28连接,固定框28内设有与箱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5)岸边的阶梯坡(1),所述阶梯坡(1)的水平坡面种植有水生植物(11),河道(5)底部设有若干围住所述阶梯坡(1)的木桩(12),相邻两个所述木桩(12)在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21),相对的两个所述卡槽(121)间插接有格栅板(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5)岸边的阶梯坡(1),所述阶梯坡(1)的水平坡面种植有水生植物(11),河道(5)底部设有若干围住所述阶梯坡(1)的木桩(12),相邻两个所述木桩(12)在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21),相对的两个所述卡槽(121)间插接有格栅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坡(1)的水平坡面设有若干培养箱(2),所述水生植物(11)种植在培养箱(2)内,所述培养箱(2)外壁上铰接有吊环(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2)包括箱体(21)、开设在箱体(21)底部的通孔(22)和铺设在箱体(21)内的纸板(23),所述箱体(21)内填充有营养土(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1)的两端均通过紧固螺钉(261)连接有调节筒(26),两个所述调节筒(26)内均滑动连接有调节柱(27),两个所述调节柱(27)的上端通过固定框(28)连接,所述固定框(28)内设有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昊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青山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